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当前,经济、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使得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信息联系越发紧密,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体局面,面对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高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多种选择性,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或多或少的也会收到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
一方面,新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当代高职大学生在行为习惯、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特征。因此,对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所欠缺。近年来,高职大学出现缺失责任感、诚信意识不强、价值取向出现扭曲等现象,功利、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在校园中蔓延。这使得新时期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面临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全世界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孕育结晶,是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全体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宝贵、最独特的精神标志。应该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素养资源。高职院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学生学习及生活之中,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教育。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偏实用性、功利性,强调专业技能,在职业精神、人文素养、道德教育方面比较弱,有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还不够充分。习总书记还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大力发展本国文化最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厚植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旨在通过研究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探讨建立、完善传承路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共生,技术强国与文化强国双赢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案例,目前有医疗护理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九个院,据统计学院总共设置专业20个,理工科专业占比80%,如下图所示。
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数量图
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文、理科比例图
由于学校生源多为理科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基础积累属于相对弱势。加之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学院专业设置偏于理工科,且理工科几乎不开设或者课时较少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识教育、“工匠精神”、文化素养等方面交弱,倾向于传统模式的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在创新、细节培养等方面要求不高。对工作任务偏向量化评价,且少质化的工作理念培养,导致传统文化被重视的程度低。
但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近几年就业形势分析,在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相比较中,招聘企业更加希望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修养、道德水平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专业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岗前培训量化考核、强化培训等方式快速提高,但职业素养、道德水平方面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熏陶,且一旦养成几乎很难改变。而且,对于企业而言,进行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考查,在道德伦理及信任方面会承担较高成本和风险,可评估性、可操作性也不高。
可见,在职业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但现状却是目前高职院校内传统文化传播内容少、范围小、方式单一、深度浅,因此职业教育要重视、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这正是偏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所欠缺的部分,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及道德水平等德育方面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门类广、核心思想、观念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不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广泛的影响着高职大学生。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
针对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修养、道德水平的影响因素,探索职业教育中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的研究,主要分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体系研究、呈现方式研究以及评价方式研究三个方面着手,力图完成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及道德水平。
(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体系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材的融合,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有本可依”,避免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只是以元素的形式出现在课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内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内容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需要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因地制宜。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既要有普遍性也要适应专业个性化。根据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学情及就业要求,总结、探索了家教文化、君子文化、工匠文化、职业文化四大内容体系,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人生观。
1、家教文化,滋养家国情怀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优秀、经典的家教、家训文化作品,形成家教文化单元。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它是古人留与后世的一笔宝贵遗产,作为指导儿女立身处世的风向标,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例如《曾国藩家训》是一个五六十岁的父亲写给政治青年的儿子们的书信汇编,里面对其孩子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读书求学方法等等都有记载,这与目前高职大学生的年龄背景相仿,书中提到的也正是高职大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困惑不解,让名人、经典来指引高职大学生,熏陶大学生,弥补大学生家教文化的缺失与不足。还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傅雷家书》等等,选取其中经典的与高职大学生相关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学习,滋养高职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2、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
君子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集体创造,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君子文化很好的传承。单一部《论语》中就有107次提到“君子”,从开头贯穿到结尾,因此《论语》能给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内在联系严谨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因此职业教育应该探索“君子”品质内核,围绕“仁、义、礼、智、信”,选取《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中经典选段进行学习和解读,造就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
3、工匠文化,锤炼工人力量
工匠文化主要是通过选取《墨子》、《考工记》、非遗中的传统技艺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旨在通过了解古代关于手工业技术、以及古代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体验与感受传统文化“十年磨一剑”的追求,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与锻造,培养他们沉心静气花时间与精力去改进产品,反复打磨,孜孜不倦,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去除高职学生目前身上的浮躁、功力,使之成为拥有百折不挠的工人力量。
4、职业文化,升华职业素养
针对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特点,开设建筑文化、立信会计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比如“《道德经》、《茶艺》、《中医文化》”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专业的历史文化,进而对自己专业、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深度、全面的理解,增强职业认同感,升华职业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研究
1、开展主题班会,理论武装头脑
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框架为基础。按照体系、主题有序召开系列主题班会,进行传统文化的相关学习。夯实传统文化基础,用优质的文化精品占领精神世界。传统文化的班会的形式可采取辩论赛、诗歌朗诵、短剧、观影、读书会等形式进行。
2、加强校园实践,知行合一
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也只有将理论学习实践化,德育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内在的品格修养外化为高职学生高雅的言行举止,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增加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频次和深度。社会实践不应该仅仅局限与寒暑假以及特殊节点的主题活动。要将校园这个微缩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发掘校园里的资源。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学校不同工种的教职员工的购车、修车情况,分析不同收入、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对车辆的需求特点,进而通过社会实践完善汽修专业和汽服专业的市场调查,更好的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3、建设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于无声无形之中引导、规范、凝聚的作用,让墙壁“说话”,让走廊“育人”,将弘扬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学生处处是课堂,时时受熏陶。校园是高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深入程度最深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即硬件设施;软环境,即文化氛围两种,因此要丰富载体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软硬兼施”的融入德育之中。硬件环境比如:宿舍、寝室、教室、校园甬道上张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是四大内容体系中的任何内容。再比如软环境比如“师生诵读誓词”,即采取晨诵、暮吟的方式背诵本专业的职业要求或者职业愿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同时,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搭建多种平台,与时代同频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融合多种现代化方式。实现既传统又时尚。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高深、严肃的姿态出现在我们视野,一直被束之高阁。换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接受。
合理利用自媒体。目前高职大学生观看、使用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等,已经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将自媒体作为重要战场之一,占领各个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自觉主动通过自媒体传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用当下最流行的方式活跃在大学生之中。进一步延伸教学空间,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渗透到日常。目前有许多将传统工笔、水墨、壁画、剪纸、皮影、木偶、年画、版画等技艺引入动画制作,采用中国美术的理念、风格、材质的影视剧作品,也有VR等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题材相融合的作品,也有现代风格曲风与古典诗词相结合的歌曲作品等等,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习惯,借助大数据推送特点,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知识的积累相关内容的学习。
利用晚会平台。在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文艺活动中,可仿照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节目形式,创新性的编排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感受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利用社团平台,创新组织社团活动方式,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包括传统节目、传统文化活传统体育竞技、传统服饰、传统美食等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沉浸式体验、学习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果评价方式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评价方式要结合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空间特点来开展。主要可以有一下四种尝试:
第一种充分利用自媒体短视频传播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用各种方式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展示。可以通过点击量、关注量、转发量的情况来量化传承的效果。
第二种评价方式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利用文化展示、展演的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在主题化班会一学期结束后,以文化展示、展演的形式进行主题学习学习成果汇报,以参与程度和观众打分的形式来计第二成绩单,通过分数来保障传承的效果。
第三种评价方式就是“以赛促学”的形式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举办学生活动比如礼仪大赛、职业道德知识竞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征文大赛、诗歌创作大赛、飞花令、诗词大赛等等激励高职大学生的创作,并将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上一级比赛等等形式,通过大赛结果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第四种文创周边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特长,策划古风 日历、笔记本、文化书签、文化衫、文具、贺卡和精美布袋等文创产品,从传统文化有效载体多样性的角度来评价传承效果。通过文化和职业教育专业特长的融合,进一步延伸传统文化载体外延。
结束语: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五千年的民族魂。当代职业教育应当有信心发掘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品味精神上的奢侈品,有责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留下宝贵文化遗产。有义务弘扬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铺染生命的高贵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