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敦煌舞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类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研究伊始于2010年,以章李新《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为代表,归纳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给出提高一定实效性的对策思考。2016年至2023年,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迎来新的研究局势与转折点。夏鑫的《对艺术类专业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针对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艺术类专业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同时指出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还要掌握艺术知识与艺术技能,对舞蹈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张竹岩、刘佳鑫在《高校舞蹈专业多维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文章中结合舞蹈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给出“德育树人、美育润心”的舞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刘荔、许琴、范晓谚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舞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提到,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点在于,舞蹈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以“人性化”思维重塑舞蹈教学新貌,设计出适应于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舞蹈艺术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袁莉的《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在结合舞蹈专业特色,从转变理念、转化内容、转移主体、转换思路四个方面,构建推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历史维度、内涵维度、价值维度和外延维度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敦煌舞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敦煌舞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深入挖掘河西地区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广采博取、兼收并蓄”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资源,丰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理念,通过视觉化、理论化、概念化、系统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入与学习。同时,致力于发挥敦煌舞教学资源最大化,借助地方文化发展优势与学校数字资源文献库,将敦煌石窟壁画舞姿形象作为课程依据,将专业训练与文化理念互融,在敦煌舞理论知识与舞台实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搭建以课程知识内容为先导,以人物为榜样,以舞蹈为手段,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总体思政目标,形成以知识传授为前提,能力培养为基础,价值塑造为方向的敦煌舞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体系。
1.高校敦煌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思路
思政教育理念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已初见萌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育理念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学科体系上,强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教师使命上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指明了方向。当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政教育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强调在知识传授中凝聚价值理念,在价值引领中积攒文化底蕴,注重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自我反思中实现内在统一。因此,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关注焦点在于,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艺术综合素养以及舞蹈专业技能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高校舞蹈思政课程体系。
敦煌舞课程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将“以美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并行的教学理念。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力于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的知识性、训练性、表演性,挖掘蕴含其中的专业信念、情感态度、辩证思维、审美意趣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于探寻内在文化价值,不仅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与艺术审美原则,还需帮助学生自觉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艺术素养与文化精神,养成科学的舞蹈思维,促进身心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2.高校敦煌课程改革进展与建设方案
2.1课程改革进展
本门课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科发展定位与办学理念,转化舞蹈专业内容,推动实践类课程思政的内涵维度,将时代背景、社会意识、文化心理与学校文化制度与教育政策推动高度融合,促进价值性引领的重要作用。当前,课程改革的进展,主要包含学科精神与专业技能并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振、混合式教学模式资源建设等三个方面。
2.1.1学科精神与专业技能并行
在推进专业课的技能领域中,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仅要善于挖掘、整理、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技能与本学科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把握敦煌舞蹈专业课程的敬业精神、探索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广度、厚度与温度,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艺术教育,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课程的人文性、引领性、时代性与开放性。
2.1.2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振
课程内容以敦煌文化艺术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核心,为舞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具体的敦煌舞蹈作品,将“莫高精神”即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作为课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甘于奉献,不畏辛苦的求索信念,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与舞蹈理论渗透到具体行为活动之中,重点把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敦煌舞课程思政的构建,不仅仅是将思政要素进行罗列堆叠,而是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相互渗透与促进,将素质教育与敦煌文化相互生成,视“舞蹈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以文化素养为前提,知识传授为根本的教学模式。
2.1.3混合式教学模式资源建设
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借助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模式的具体分化,完善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课前在线上发布具体学习任务,对敦煌舞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溯,搭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坚守在大漠的学者、前辈为榜样,树立学生历史责任感;课中在舞蹈实践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课后借助线上教育资源,以敦煌舞艺术作品作为思想媒介,以舞育人,以舞化人,最终达到“协同育人”“培根筑魂”的根本目的。
2.2课程建设方案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将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是当前本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在课程建设方案中,教学内容不仅要着力关注思政元素的契合度,更需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与可交互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育人指导下的创新训练。因此,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协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探索价值目标,以学术阐述来支撑思政教育,让专业知识承载思政元素。基于这样的困境,本门课程在建设方案中,拟从交互课程进行横向的知识输出,纵向挖掘思政元素承载点,通过教学创新性训练,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主动强化,运用多途径推进改革,增强敦煌舞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现以学期课程前四周内容为例,对课程建设方案作如下梳理(见表1)。
高校敦煌舞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周 |
教学内容 |
可交互课程 |
思政元素承载点
|
教学创新训练
|
一 |
1.敦煌舞学科建设与发展概况 2.从敦煌石窟壁画舞姿到敦煌舞蹈的创建
|
舞蹈艺术概论 中国古代舞蹈史...
|
1.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2.敦煌学者们的奋斗精神与探索精神 3.艺术作品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
根据学科建设发展,思考并说出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之间的关联性 |
二 |
1.如何构成敦煌舞“S”身体的形态特征 2.动作元素:肋、胯、膝 |
舞蹈赏析 舞蹈基本功训练 舞蹈剧目...
|
1.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 2.中国传统文化在身体动作语言上的呈现 3.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
实践元素训练对舞姿的构成,并讨论敦煌舞形态特征的风格性与动态性 |
三 |
1. 敦煌石窟壁画舞姿的审美鉴赏 2.动作元素:舞姿曲线 |
舞蹈基本功训练 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剧目...
|
1. 从敦煌石窟壁画看艺术创作的科学精神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文化观 |
观察敦煌石窟壁画舞姿,区分、整理身体曲线的不同类型 |
四 |
1.鉴赏教学经典作品《千手观音》 2. 基本动作:手势与手位的练习 |
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剧目 舞蹈美学...
|
1. 艺术作品的创造性转化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3. “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自觉 |
根据敦煌舞手姿的多种变化,实践作品中的不同舞段(小组活动) |
表1
3.高校敦煌舞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参照,通过课程评价,可准确掌握课程实际开展的情况,针对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组织有效的课程评价,可促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进一步量化,并根据学情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敦煌舞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构建知识、能力、价值并重的考核评价为目标,包括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
第一,过程性评价对检测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敦煌舞课程的过程性评价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提供足够的评价标准。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关评价量表,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强调过程中对专题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参与数量与程度,为价值塑造、思想育人做好充分的基础性推动作用(见表2)。
评价标准 |
1 |
2 |
3 |
能举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
表现优秀 |
表现良好 |
有完善的空间 |
能及时记笔记并参与课堂讨论 |
表现优秀 |
表现良好 |
有完善的空间 |
能根据理论学习完成实践训练 |
表现优秀 |
表现良好 |
有完善的空间 |
能独立展示课堂创新性训练 |
表现优秀 |
表现良好 |
有完善的空间 |
能描述出课程的价值信念与专业精神 |
表现优秀 |
表现优秀 |
有完善的空间 |
个人反馈与学习反思: |
表2 过程性评价量表
第二,真实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要求评价方法从学生被动的反应,转向积极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以某种方式,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和所能够做的。本门课程的真实性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动作表演的评价、学生对内容掌握程度的互评、学生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自评等,通过真实性评价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技能的掌握、思维的训练以及价值观念塑造的程度等。
第三,总结性评价是在完成所有教学活动基础上,所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与以往考核有所不同的是,总结性评价除了对学生完成教学全部内容进行评价以外,还需要以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多形式(理论、实践、创排、合作)、多阶段(随堂、平时、期中、期末)、多种类(组合改编、舞段创编、形象设计、研究报告)作为考核评价的判断标准。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深化,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优化评分标准,建立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4.课程改革建设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当前高校敦煌舞课程改革建设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问题:一、在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方面,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持续创新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成效互通互融;二、如何深入挖掘丰富有效的课程思政元素承载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实现舞蹈思政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三、在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如何完善育人机制,加强制度保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作育人体系,实现课程建设的生态系统。
主要改进措施:首先,结合课程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将舞蹈理论、动作技能、美育功能相互渗透,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升团队成员教学、研究、创新的整体能力,对教学成果进行阶段性研讨,总结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补充完善思政教育元素。其次,加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把握课程的科学性、导向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原则,将科学发展观、时代精神品质、优秀传统美德贯穿整个课程始终,通过对舞蹈文化现象与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审美心理的结合与互证,实现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最后,课程建设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应注意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教学组织与管理协调推进,以及同类课程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建构敦煌舞课程相关的课程体系,如:敦煌舞理论、敦煌舞基训、敦煌舞剧场、敦煌舞剧目、敦煌舞台美术等,不断优化舞蹈思政课程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完善敦煌舞专业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建设。
5.结语
敦煌舞课程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根本目标,深入挖掘河西地区丝绸之路艺术文化,教学理念上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并行,形成以敦煌艺术美学为起点,地方史学为基础,民族文化为背景,进而引入课程思政素材以及思政元素承载点的教学思路。当前课程的改革主要围绕学科精神与专业技能并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振、混合式教学模式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构建以交互课程为基础、专业知识为承载、创新训练为导向的多途径的建设方案,同时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主动建立以知识、能力、价值并重的评价机制。在针对当前所面对的困难提出教学策略,提升课程团队成员整体能力,加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当代审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注重同类课程的交流与互补,达到敦煌舞专业课程思政的多向度、多途径的课程建设,最终实现敦煌舞表、教、研、创的综合型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