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与功能探究

2024-08-16教育论文
1.佤族传统儿童舞蹈概述佤族虽然作为云南跨境民族的代表,在历史上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专门教育机构与教育人员等。族群对于青年儿童的传统教育,主要由家族长辈以言传身教的形式

1.佤族传统儿童舞蹈概述

佤族虽然作为云南跨境民族的代表,在历史上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专门教育机构与教育人员等。族群对于青年儿童的传统教育,主要由家族长辈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生产与生活教育。佤族在教育方面起先发展较为缓慢,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佤族传统的儿童舞蹈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孕育而成。

儿童舞蹈主要分布在沧源县与西盟县,其种类较为丰富,舞动的地点场合不受限制,男童女童皆可参加。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无需乐器伴奏,大家多拉手围圈,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欢愉。儿童舞蹈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内容相关,带有一定教育寓意。舞蹈动作较为欢快、敏捷、灵活多变,与佤族儿童天真、活泼、诚实的性格相称。这类舞蹈以其独特的唱、跳、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功能对佤族儿童的成长产生着一定影响。

2.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

2.1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

佤族家族长辈或者村寨长老通过歌舞、传说、儿童民谣等进行言传身教,是传统儿童舞蹈最为传统也是尤为典型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让少年儿童更加真切地倾听和模仿,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了解佤族的民族历史,增加对天地自然的朴素认识。 

2.2游戏的教育形式

相较于家族长辈言传身教这种传统典型性强但又略显刻板的儿童舞蹈教育形式,儿童间通过游戏进行情感交流、相互学习的教育形式则更加由。西盟佤族儿童舞蹈且歌且舞,歌词有问有答,表演时将说、唱、跳相结合。沧源佤族像《泉水流》、和《卷叶子》这两个儿童舞蹈作品就是类似于在一定节奏下进行的儿童游戏。通过游戏中的舞蹈,儿童既学习到了他人身上的优点,也锻炼了身体,还增加了对于舞蹈的兴趣,提升了积极性,可谓是一种既自由开放,又能收获颇多的舞蹈教育形式。这种开放的教育形式,非常适用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的教育与文化交流,打造跨区域开放式教育格局。

2.3其它类型的教育形式

除以上两种教育形式,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还常与民间舞蹈书籍相结合。我们可从有关于记录佤族传统民间舞蹈的书籍中查找到有关儿童舞蹈的相关动作、节奏等内容的描述,并可借助这些书本理论知识与儿童舞蹈教育进行结合实践。如在《云南民族舞蹈集成》佤族舞蹈部分中的儿童舞蹈内容记载就可供成人与儿童进行参考与学习。由此可见,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还可以通过结合相关书籍知识对儿童进行综合式教育。这样以来,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产生足够兴趣,也加深了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民间舞蹈相关书籍的阅读与学习,还能让东南亚地区更多青年儿童解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

3.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功能

  3.1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功能

3.1.1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民族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学习、了解、掌握、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民族的现代新文化,最终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民族的一份子。佤族传统的儿童舞蹈,一方面反应了佤族特有的舞蹈文化以及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通过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相关教育,能够让儿童一代在不断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益于民族发展的优越文化。逐步培养儿童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认知体系,推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与社会,学会与人和谐共处,成为对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佤族通过传统儿童舞蹈教育除了有利于实现本民族的教育目标,也能够打开国际视野,通过儿童舞蹈在各种节日、舞台等途径的表演实现境内境外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促进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创新,最终提高跨境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水平。

3.1.2文化认同功能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佤族人民一直十分注重宗教信仰,各种宗教仪式与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共同规范着他们的社会生活。对于民族的宗教信仰,佤族人民也会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或宗教仪式活动来对后代进行相关教育。在佤族传统儿童舞蹈中,模仿大人跳的“砍牛尾巴”目的就是来表达对神的敬意。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通过跳佤族传统的“砍牛尾巴”舞蹈,对佤族儿童在宗教信仰形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教化作用。在云南边境地区,相邻的跨境民族大多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宗教信仰。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以佤族为代表的儿童舞蹈的教育能够让所处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更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能够促进跨境区域合作共赢,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

3.2个体发展方面的功能

3.2.1德育功能

舞蹈是生活的一种艺术的再现,通过舞蹈可以不断认识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佤族的传统儿童舞蹈亦是如此。从舞蹈的动作、情感等等当中,能够让佤族少年儿童更好去了解本民族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学习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种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是德育功能的一大体现。在我国,加强对广大青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而佤族传统儿童舞蹈中的教育,便是国家德育教育长期战略的较好的实施。通过舞蹈,增强了青年儿童的凝聚力,培养了它们的合作精神与意志品质,强化心理素质,也树立了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带一路”的相关倡议,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德育功能也能够更好作用于跨境民族及周边国家,对更多不同周边国家的青年儿童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培养打造更多全面发展的全球化顶尖人才。

3.2.2美育功能

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注重审美的自由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审美的人”成为从传统道德或特定政治范式的桓枯下获得人性解放的完整个体 。”在佤族传统儿童舞蹈当中,拥有以下几点之美。首先,儿童舞蹈的编创大多来源于生产与生活,像成人舞蹈一样,本身带有一种“质朴”之美。注重回归自然,才能更多感悟这种质朴之美。其次,佤族儿童舞蹈动作的下身动律多表现为双腿交替前进伴以重拍向下的屈伸,脚后跟在着地时发出内韧之力,又形成一种“力”的美感。最后,在传统儿童舞蹈表演过程中与游戏、唱歌相结合的形式,又让儿童感受到褪去程式后的“自由”之美。这些美感,能够让儿童在舞蹈中不断去发现美、认识美,从而发挥出儿童舞蹈的美育功能,使儿童从特定的道德或政治范式下得到解放,得到自由与启发,以助于儿童独特性格的塑造。清代学者清代学者叶燮曾说:“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句话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也能够将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美育理念推广到周边跨境民族地区,通过这种美的教育让更多人发现、了解这份美,达到“集众芳为美”的目标。

4.佤族传统儿童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家庭方面

4.1.1强化言传身教的儿童舞蹈教育形式

要想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实现跟好的沟通往来,实现教育方面的共同进步,就要先把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近年来,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存在弱化现象。父母进城打工或是儿童在外上学导致家庭中长辈对儿童进行舞蹈教育的时间不断减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文化的冲击也造成家庭长辈对后代的儿童舞蹈教育理念发生改变,一些家长开始重文不重“舞”。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强化家庭中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具体可通过举办亲子舞蹈技能大赛、亲子舞蹈教育讲堂等言传身教的传统儿童舞蹈教育形式,激起父母教授儿童的欲望,让家族长辈意识到这种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的重要之处,从而在后期进行合理运用,推动儿童舞蹈教育不断发展。

4.1.2建立学习型家庭,注重儿童舞蹈的教育意识

佤族地区因早期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致使许多人教育受限。在家庭中,许多长辈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儿童在舞蹈方面的整体教育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改善这种情况的首要措施是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学习培养对儿童舞蹈的学习意识。其次,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让其了解现代家庭教育的趋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能够根据孩子的心里表现和外化情绪,创造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最后,家长要对自身进行清楚定位,自己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主动向社会甚至是晚辈学习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再结合自身经验,思考如何更好传授给后代。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舞蹈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共同推动本民族和它民族实现家庭教育联动式发展。 

4.2学校方面

4.2.1提升办学能力,充分发挥儿童舞蹈的个体教育功能

由于佤族地区教育发展起步整体较晚,加之像西盟县一些偏远、封闭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难以留住优秀教师,导致专任舞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现实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另因基础设施匮乏和一些家庭艺术受教意识淡泊,致使以传统儿童舞蹈为代表的相关舞蹈教育难以受到很大程度重视,学校的舞蹈教育课程也存在缺失或不足,不利发挥于儿童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针对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解决措施上应加强专业舞蹈课程教育的师资力量,将传统舞蹈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并通过增加课时的方法加大课程引入力度,撰写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课程教材,让佤族学生能够更加专业地学习适龄民族传统舞蹈技能,了解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达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

4.2.2倡导传承人进校园,传承儿童舞蹈的综合教育形式

佤族先前的传统教育形式相较现在较为单一,有时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无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随着经济发展,佤族的教育开始由传统向学校转化。为此,在校园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中,为了提升儿童学习兴趣和增加舞蹈动作的真实感受能力,可以尝试改变教育形式,通过推行舞蹈传承人进校园这种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综合教育形式,在课堂中与传承人自由学习与交流,在拉近距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了解到更多不同的传统舞蹈知识与文化,得到双重收获。

4.3社会方面

4.3.1出台儿童舞蹈在保护与创新方面教育政策

 佤族儿童虽然在一方面通过儿童舞蹈受到较为综合的舞蹈教育,但整体来说,这种综合的教育形式存还存在一定缺陷。如儿童舞蹈专门读本较少,无法全面客观地对儿童进行舞蹈普及教育。再如舞蹈中富有民族文化寓意的传统故事、儿歌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造成失传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我们借“一带一路”搭桥,聚集跨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力量对舞蹈教育的读物、儿歌等进行保护借鉴与创新。各国家的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舞蹈教育的读本、儿歌等一方面保留传统可借鉴地方,另一方面进行数量的完善与内容的创新,从而能够更加完善这一综合性的舞蹈教育形式,使更多少年儿童从中受益。

4.3.2实行互联网+教育政策,拓宽儿童舞蹈的功能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互联网成为人们进行沟通、获得资源的便利工具,也对教育行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所扮演的基本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创造更好的技能和技术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贡献,一个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它通过改善人们的知识,从自身立场提高到一个更广阔的国家和国际宏观视角,来转换文化或人们的价值体系”“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佤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以儿童舞蹈的教育发展为例,“互联网+教育”这种模式政策,首先可以让佤族和其他民族喜爱这种舞蹈的儿童打破受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界限,在方便时,随时随地可通过网络课程进行相关舞蹈学习。其次,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专业舞蹈教育者探索到除本民族儿童舞蹈以外更多未知的,其它他民族儿童舞蹈的教育形式与功能,从而进行合理运用,为佤族境内境外区域的儿童舞蹈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最后,这种模式如运用合理,还能更好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实现教育创造性转化,创造更多儿童舞蹈在教育方面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从而连接当下与未来,推动佤族儿童舞蹈教育在各方面实现综合发展。

当今,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教育的一大焦点所在,而儿童舞蹈的教育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一大门类也是落实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一大重点。一方面,以佤族传统儿童舞蹈的教育为代表的跨境舞蹈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良好实践,但另一方面,受经济、思想观念等限制,这些跨境民族的舞蹈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滞后性与不足之处,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相关部门号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以开放包容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跨境民族教育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推动跨境民族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分别以家庭、学校、社会为单位,在各方面不断探究获得跨境民族儿童舞蹈教育相关方面的经验与启示,并且在完善各方面的基础上致力于三方联动,实现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如此,才能通过对儿童舞蹈的教育,推动实现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最终形成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的时代教育新格局。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