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高校舞蹈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1.新时代舞蹈教育创新发展之机遇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即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舞蹈作为艺术课程“新三科”之一,终于正式进入了国民教育的范畴,舞蹈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同时伴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科技的主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大疫情时代甚至后疫情时代,促进着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互联网也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搭建起有利的平台并提供更多的机遇.
1.1“新课标”—贯彻落实美育精神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统一放置到艺术课程标准之中,并且还加入了“新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应该说这就是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此次包括舞蹈在内的“新三科”的出现,是时代的跨越,是对前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美育指导文件的落地实施,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学科全面开展的大力完善,将属于孩子们艺术课程的时间还给了他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舞蹈在艺术学科范围内确定了它应有的位置、性质、理念 思路、目标及其内容,为舞蹈学科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课标首次将舞蹈课程脱离出音乐课程内部,将其作为单独学科进行授课安排。而舞蹈学科进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已经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从教育部在新课标中下达的一系列指示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中,可见艺术教育在逐步发展,逐步被大众认可。而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舞蹈教育的发展也应循序渐进,进而创新发展,例如中小学所处义务阶段的音乐与舞蹈课程的学习,是跟随毕业于艺术类舞蹈高校的学生,因此高校舞蹈教育也应紧跟“新课标”的指示,创造性更新发展,进而培养出大批优秀教学人才,将美育践行。
1.2“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网络资源
新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的速度肉眼可见,尤其在疫情时代,它的存在便利了人们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并带动各行各业互相联动、深度融合。2019年以来疫情的爆发,全国各地停课停业,广大师生采用“互联网”进行网课学习,舞蹈教育教学实施平台更加广泛。在新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众多领域的融合已经显现出其独特性,并最终通过视频、图片等可视化手段展示给大众,这极大地拓宽了舞蹈艺术教育的传播途径。
此外,舞蹈教育不仅仅是直观的动作教学和实践训练,是需投入大量时间到研究探索这件事情上,方可顺利展开指导教学和实践。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离不开互联网背景下联系路径的便捷化。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上网即可随时关注到舞蹈动态和讯息,在课堂上有关舞蹈理论、创作等方面的想法可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进行有效沟通和讨论,网络极大地便捷了 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扩展了学生和教师的学识视野,便于今后学习思路的开展。另一方面,舞蹈教师在其领域的研究操作性更强,尤其是在舞蹈编导老师在编创过程中对各类元素的尝试易于获取。
2.高校舞蹈教育发展之现状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舞蹈教育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与提升,逐步构建了日益完善的高等舞蹈专业教育体系和系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专业人才,使得我国的舞蹈事业越来越繁荣。而受到教学质量和考试的要求,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以往的舞蹈教育主要以培育职业舞者的方式开展,并未在学校层面设置相应的舞蹈课程,直至1996年,部分学校开始陆续开设舞蹈学科。尽管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在其音乐学院内设立舞蹈这门专业且成立舞蹈系,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专注于此领域的学习,然而高等教育的舞蹈教育仍面临众多挑战,需要继续优化和改进。因此,怎样更有效地实施舞蹈教育成为了当前高校舞蹈教育的主要探讨主题。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还要观发展之全貌,寻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依据舞蹈教育的实在意义,完善教学内容,使其得以长足发展。
2.1专业化—教学内容偏重技艺训练
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无论是专业性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目前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大多偏重传统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学科领域内,教材也以专业性技能训练为主。课程设置的及舞蹈教学传统观念已然成为习惯,致使许多人误以为这个行业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一些特定的、难度较高的身体技术技巧的专业过程。在舞蹈课上,动作量化式反复训练的确有助于肌肉记忆的达成和专业技能的增强,舞蹈需要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够直接把握其基本表演技巧,但这样的训练方式会大量占据舞蹈课程时间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略感乏味,舞蹈技艺的增强是必然,若过于偏重舞蹈技艺的训练导致课程内容单一,则会促使学生对舞蹈专业学习观念及认识形成一定偏差感,呈现片面的教育教学方式及理念,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师们的授课方法也会影响到他们所教授的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
舞蹈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练好技术,培养全能型舞蹈专业人才才是终极目标。新时代的舞蹈专业教育应当不仅限于以表演为主而进行,更需要重视舞蹈这门艺术背后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才能实现舞蹈的真正意义,使学生能在多层面认知到舞蹈的实质所在,认识舞蹈之美、舞蹈之魂。
2.2理论化—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目前,舞蹈学科在理论课程的大部分设置中,主要是作为全国研究生考试备考的常见科目,比如中国舞蹈史学科、舞蹈鉴赏、舞蹈艺术概论学科、艺术概论学科等。这些学科构成了理论基础板块,还有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板块,主要的科目有民间舞蹈文化学科、舞蹈解剖学科目、舞蹈教育教学学科等。大部分的学校都有类似的课程设置,而在这些课程中,理论指导实践的部分占据了舞蹈专业整体理论教学时间的主要。
当前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所设定的常规教学项目主要聚焦于对身体技能和技术的培养上,,基本的课程导向以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为日常训练基础,以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为风格训练课程,以剧目排练、编导课作为学生的舞台实践课程。在这之中,风格训练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导致学时最长,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同时基本功训练模块作为学生日常训练的基础,其学时设置也占比较多。
综上,真正运用到舞蹈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较少,实践内容不足会导致学生经验累积不丰富。且我国的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缺少实践内容。
3.新时代高校舞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在新时代飞跃发展的前提下,高校的舞蹈教育改革创新要明确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更新教学路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增进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将舞蹈艺术基本素养同专业技能技巧二者有效结合且同步发展,进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3.1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模式的更进
新时代,伴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经历了一次深远的变化。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既是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观,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任务及其导向需要在坚定不移地保持的基础上,以培育具备道德修养、智慧才学、身体健壮、审美情趣、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的。同时确保他们在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广泛的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优秀的整体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拥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健全的同时,具有开放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进而成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促使高校舞蹈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更进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采用双学(历)位制。让学生在高校入学时自主选报两个专业科目,一科为必修本专业,另一选择跨学科专业,毕业时可获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历或学士
学位。第二是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给予其辅修证书,这是一种加盖学校证明的证书,便于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材料证明。
以上是可以建议实施的两大培养模式,也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途径。不仅可以充实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提高个人学识和能力,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还能为今后就业做铺垫,成为高质量综合性人才。
3.2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
优质的舞蹈课堂里,学生兴趣是前提性教学目的。因此,要尝试摆脱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把新的多样的教育策略融入到舞蹈课程里,使得高校的舞蹈课堂要“活”起来。
教学模式的改良。首先,我们需要解决学生的主动和被动学习问题。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只有当教师积极适度地引导并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时,才能充分践行舞蹈教育的美育效果。例如,现今火热的“翻转课堂”,选择性地增进该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小组协作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使之成为机敏的、实践的、创新的、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其次是要扩大课程中的信息含量,利用互联网科技创建可供分享的教育资料库,以便收集更多的优秀素材并充实教课的内容范围。此外也可以使用多元化的媒介工具如虚拟现实等手段营造出场景式的授课环境,使学生依据特定情节及自身的专业基础自主创作整套独具特色的舞台表现力作品或通过在线的学习交流渠道提供更广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于学生的学艺过程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最大化学生的主观学习积极性,激活他们的舞蹈创新和艺术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舞蹈学习素质上全面提高,使得他们在舞蹈专业技巧上取得显著的进步,逐步成为一名杰出的专业舞者。
3.3规范性—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舞蹈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份,作为一名优秀舞蹈老师需要成为全面高素质人才,拥有卓越的专业舞蹈技巧是最基本的要求,丰富的文化和人文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此外,优秀的舞蹈教师还应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怀揣着远大的梦想,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舞蹈教学工作,并被视为学生的典范与追求的目标。
舞蹈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机制尤为重要,据统计,目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逐年递增,这与教育行业发展趋势成正比,大多师范类院校毕业学生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因此应聘时考核标准也应加强,在职的高校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再加强培养,可以进行再读深造,提升专业水平。面对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各个地方招募优秀的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人才队伍,改善教师资源不足的状况。
为了提升舞蹈教学团队的能力与素质,我们需要重视对于他们的训练及指导工作。我们可以邀请专业的讲师来授课以增强他们的新颖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教授技巧及其创新的方法论;这有助于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改进其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呈现更好的学习成果。同时我们也应结合多种教学策略推动高校舞蹈教育的进步,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能助推高校老师扩大自己的认知领域,进而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此外,实施评级制度也是一种激励老师们积极进修学习的方式:它不仅能让这些学者时刻保持着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敏感度,而且也能让他们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弱点并在问题中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加强措施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优化高校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在教学活动进展过程中将关注点聚焦于教师的能力培养,教材的审核、校订和更新等方面,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体制尚未完全标准化,其课程内容的完整度还有待加强,缺少针对性的内容,且教学深度有待进一步探索。所以,当教学系统得到标准化的管理之后,学生的教材理解水平也将随之上升,从而增强他们对于舞蹈的认识并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这也符合文化的民族传承性需要。
3.4实践性—教学内容增进艺术实践
马克思曾经提及:"人类应该透过全方位的实践行动实现全方面的成长。" 艺术实践过程能让学生将在书本理论中所学到知识灵活到实际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它比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更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决知行的问题。
首先,须按教学发展要求制定艺术实践教学计划,以确立各年级的艺术实践教学目标。大一的学生应该先进行理论学习,以充分认识舞蹈艺术实践开展的必要性;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需要参加具体的艺术实践课程,以培养他们的舞蹈创作和编排能力,并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参与学校和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至于大四的学生,则需要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利用艺术实践平台,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其次,构建艺术实践奖励评估体系也是关键任务之一。我们需要确保有经验丰富且专业的老师来引导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同时要让学生们定期对自己的每个学期的艺术实践活动做出自我评定。而老师们需报告本学期所教授的艺术实践内容及掌握程度,这包括了对艺术实践活动的质和效的适度量化计算,并在期末给予评分并纳入总成绩中。例如,学生每学期进行艺术实践,将所得成绩统计计入学年奖学金和各项荣誉的评选范围内,有效激励学生投入实践的积极性,保证艺术实践的工作质量和真实性,进而拓宽学生艺术实践的途径。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可见新课标的改革,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促进着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其提供有利平台和有利机遇。高校舞蹈教育发展问题愈发瞩目,推进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塑造大量优秀的全能型社会人才,还需要高校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本文基于当今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现状下,建议通过以培养全面的人为目标,合理改进教学模式、健全舞蹈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完善师资教学团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艺术实践等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等一系列创新途径,进而推动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