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培养分析

2024-08-16教育论文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舞蹈教学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从素质教育的实质出发,舞蹈教学不应该仅限于对舞蹈技术、身体动作的简单模仿,更应该重视将我国文化融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舞蹈教学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从素质教育的实质出发,舞蹈教学不应该仅限于对舞蹈技术、身体动作的简单模仿,更应该重视将我国文化融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系统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创造能力,使其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对文化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舞蹈动作创造。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所以,重视对学生舞蹈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美术教学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改革,就成了当代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所要思考的课题。

一、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

环境也对学生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学习们的创造性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学习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习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创造力。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创意有很大的影响,唯有在一个鼓励创意与自由创造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意。另外,校园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若能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足够关注,并能对其进行积极的创造能力培训,将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二)个性

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创造性起着很大影响,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对其创造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敢于对传统的民族民俗学提出质疑,那么就可以在对民族民俗学进行探究的同时,强化舞蹈创新。只有有了较强的自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在舞蹈教学中的创造性和探索性。

(三)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构成与层次是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在专业知识层面上,需要有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才能使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创造。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在学科层面上,除了对舞蹈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外,对舞蹈创造的方法论、哲学与创造技巧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高校中创造新的舞蹈。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组织架构的改变,舞蹈已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消遣方式,所以,部分教育单位以其开设舞蹈班为目标,希望能为国内的娱乐业提供更多的人才,对于舞蹈理论和舞蹈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力度不够。这就导致了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仅停留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而没有更好地向社会普及和普及舞蹈理论与文化。另外,由于对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的特点、文化系统的缺乏了解,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引导下,有的舞蹈教师往往只注重舞蹈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形态的传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失衡[1]

(二)教材编排与教学内容不符

当前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与现实教学存在着较大的脱节,教学内容与现实教学相脱节,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改革,但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因此,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脚步,与当代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相矛盾。即使对教材内容作了一定的改革,但由于不能与新的实际教学方式结合,致使教材功能减弱。这就造成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三)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具有内容丰富、内容广泛等特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仅依靠教材和教学体系中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学生们仅仅从课本上了解到的舞蹈知识与技巧,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与文化的整体系统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在实际操作与运用中出现了很多薄弱环节。同时,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不扎实,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民族民俗舞蹈的认识也不够深刻,这对今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很大限制。

(四)教学方法陈旧

从形式上来看,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并在各民族的发展与文化的继承中不断地进行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一个新时代的民族民俗舞蹈体系,只要运用本民族的特点、文化的特点,创设一套适合本民族民俗舞蹈的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地提升本民族民俗舞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观念,造成了教育机构和舞蹈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从一个固定的、正规的民族风格的方向来进行教学,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竞争造成了教学单调,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强

我国民族民间舞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融为一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内涵,是多个民族共同总结出来的文化。只有对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习俗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把握其精髓。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民族与民间文学教师,你就得亲自去体会各个民族的风俗。但是,当前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舞蹈教师还停留在课堂上,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还很少,对学生的讲解还停留在单纯的舞蹈技术层面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上,而忽略了学生对舞蹈内涵的了解,导致舞蹈教学只有“形式”而无“神”。

三、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高校应积极吸收新的人才,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的思想与观念;与此同时,也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积极吸收各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培养舞蹈人才作为中心,把提升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把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具有鲜明地域特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还要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呼声作出积极的回应,从而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指明方向和途径。对舞蹈教师而言,要正确地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最优教学改革的源泉。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实际教学时,应将舞蹈技巧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向学生展现出一个巨大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并按照地区文化分支为学生梳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史。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舞蹈的内涵。以杨丽萍的“孔雀舞”为例,通过对大自然中动物的形体进行解析,使之达到形与神的统一,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各院校应该积极组织其内部的舞蹈师资队伍,开展舞蹈师资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科研项目等方式,对其内部的教学观念进行深入剖析。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理念,才能在具有现代性、历史性、艺术性的条件下,实现对舞蹈教学的改革[3]

(二)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首先,在遵循课本原则的前提下,拓展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本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舞蹈教学视频、舞蹈教学解析、地方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其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成长趋势,采用先进的民族、民俗教育思想,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方向,以及现代化的教学需要,与正式的舞蹈教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后,在对教学资源系统进行开发与完善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并指导他们去寻找各个民族民间传说学习篇章背后的文化发展系统。这是一个让学生与各民族、各民族、各民族舞蹈直接对话的过程,也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舞蹈的认识,进而提升创意思维。

(三)革新教学方式

要想以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创意能力,教师们首先要了解以上所述改革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了解改革的核心: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式[4]。教学方式的革新,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环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尤为如此,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意识对其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两个方面又与教学方式的革新有很大关系。首先,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运用“动态化”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初步改革。动态教学的实质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产生、发展、应用等过程进行分析,并把这些过程与现代、不断加快的教学平台与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很强话题性的学习平台、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庞大的发展进程。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对民族和民间舞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意愿,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根据自己对民族和民间舞蹈的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从而达到优质教学与创新的双赢。其次,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延伸;就其实质而言,舞蹈是一种由人的行为、习惯、意识所构成的一种艺术表现,通过对民族民俗舞蹈教学手段的革新,就能还原出舞蹈的创造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关民族、民俗文化的延展性课程,从民族民族舞蹈的源流出发,对其舞姿与身姿的由来进行剖析,如:蒙古民族的民族舞蹈,大都是以豪放、奔放的生活态度为主要特征的;傣族神话注重对大自然的阐释,把动物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性等都很好地表现出来;“鹤步”是韩国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它运用了动物优美的形态,表现了一种优美的民族风韵[5]。通过此类文化拓展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民族、民俗舞蹈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其更好地运用这一意识、这一形式,为创造新的舞蹈种类、拓宽自己的创造途径提供帮助。最后,通过“国家民族舞蹈创意大赛”等丰富的实践性课堂与形式,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创意的舞台;教师和学校都可以以当地的地区文化为依据,组织民族和民俗舞蹈的创造比赛,指导学生们选择自己想要的题材,通过参观和学习的方法,查找有关的文化材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创造出一部舞蹈作品,并给予相应的奖品,让学生们在慢慢地积累自己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创造信心。它既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又是推动民族舞蹈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增加艺术的融合

在对民族民间舞进行创新时,应在其创造中加入更多的新元素,使其更加丰富。民间舞是集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我国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民间舞。一支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必然要吸收各方面的精华,并与各方面的精华融为一体,不仅要有服装、舞台的布置,配上好的音乐,还要有高明的舞蹈家、老练的导演。举例来说,著名的中国古典舞就是要从民间舞中创造出来的,多数保留于歌剧艺术之中,因此,它的创造需要结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的精髓,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同时,一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的诞生,还必须将服装设计、音乐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古典舞是一种经典的舞蹈,它的创造要考虑到服装、舞台环境和音乐的因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的完美。创作时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的合作思想,与在艺术领域中的社会各界的专家进行合作,与当时的优秀艺术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将艺术中的有关精华吸收进去,将其合理地融入到舞蹈创造中,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民俗舞蹈。

(五)加强学生自主创造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舞姿、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民族民间舞是我国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在教育学生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6]。“鼓子秧歌”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鼓”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被用作抗灾的工具,被比喻为战争中的兵器,被用来抒发情绪,被用来表现“豪放”“阳刚”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其所表现出的表现手法与动作所要表达的意蕴,让能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自己去了解舞蹈的动作,并自己去总结舞蹈的技术。这样的话,学生会就会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结束语

总之,民族民间舞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在高校开展民间舞教学,已成为继承和发展民间舞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也存在着教材与实际脱节、教师自身素质偏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舞蹈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技巧与感情;要转变教学方式,重视对舞姿、舞魂的培养;与此同时,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可以提高他们创造力的方法,比如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此来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