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创新:融合传播趋势下时政类短视频发展探析 ——以2023年两会报道为例
近些年来,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的全面普及,信息可视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短视频这一新型传播形式更是在此次传媒改革的浪潮中拔得头筹,并迅速普及开来。短视频一般时长较短、内容要点提炼清晰简洁,且多配以生动的画面、背景音乐及解说,相比以往冗长、严肃的传统新闻报道形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短平快的信息阅读及接收习惯,从而迅速被大众所接受,并且快速收割大量拥趸。
在2023年的全国两会报道过程中,“短视频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短视频报道也成为各媒体对两会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正如麦克卢汉所言,“讯息”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其传递了怎样的时代信息,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1]近些年来,传统媒体在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期间勇于突破以往的报道模式与新闻叙事方式,推出了多条时政短视频,极大程度增强了官方媒体的亲和力,并迅速拉进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当今短视频已经深切影响和改变了传播生态的背景下,各大媒体要把握传播规律,更好地传达两会声音及相关讯息,并由此搭建起百姓和政府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真正起到上接“天线”,下连“地气”的作用。
短视频在两会报道中的发展现状
短视频目前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形式之一,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娱乐休闲的新模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已经建立起的成熟的受众生态,依托算法,分析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相应推送,在稳固已有用户的基础上实现新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同时,随着短视频领域的持续高热度发展,也吸引了传统媒体、明星艺人等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进一步实现用户引流。
新阵地:各路媒体相继转战短视频。近年来,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用户的不断增加,传统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也纷纷入驻并开设各自的官方账号。其中,“人民日报”的官方抖音账号早在2020年8月粉丝量就突破一亿大关;同年10月,“央视新闻”抖音账号也成功吸引了超过一亿的粉丝关注。随着中央媒体在短视频领域转型成功,并且不断深耕内容,各地方媒体也纷纷投向短视频领域,如四川广播电视台新媒体所开设的“四川观察”抖音账号截止2022年3月15日共计发布作品超2.2万条,获得点赞数超36.2亿次,粉丝总量更是突破4700万。
从各家媒体争相转战短视频平台可以窥见,传统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传播时开始注重大小屏一体策划,这已经成为融合传播的新趋势。而在融合传播的大背景下,短视频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做到精准触达传播对象,并实现多元覆盖。同时,因其传播形态的特殊性,它又能使主流的声音更加春风化雨,直抵人心,在对传统媒体“去中心化”与“去标签化”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住了舆论走向。
新手段:短视频成为两会报道重要形式。回看2023年两会期间的相关报道,短视频平台俨然已经成为传递两会声音的主要场所之一,相关内容收获了大量的播放、点赞与评论。纵观各家媒体的融合传播之路,中央媒体一直是大踏步向前,把短视频的发展更是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统头部媒体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短视频领域。以抖音平台为例,截止2023年3月15日,“2023全国两户”话题标签下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了40.8亿,其中获赞量前五的视频中有四个来自“新华社”抖音号,一个来自“中国新闻网”抖音号,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及辐射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习近平两会时间”标签话题下,由“人民日报”、“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的短视频账号主持并发布的相关内容通过微观视角展现了伟大的情怀,聚焦于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时间”中无数温暖的小故事,标签下视频累计播放超15.6亿次,视频以基层人民最为关系的话题为出发点,解读两会相关内容,更好地实现了内容的下沉。
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更迭也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交互性、可及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进步。如“江苏新闻”官方视频号推出“AI带你读报告绘出2023新图景”,视频通过AI制作,并以“AI作画带你看2023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主题,生动直观地传递两会主要内容。“大河网”则是推出了AI虚拟主播河宝,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河宝与青年大学生、全国人大代表、小麦育种专家茹振刚等人的隔空对话形式解答公众的相关疑问。
在2023年各家主流媒体进行两会报道的过程中,涉及两会内容的短视频无论在播放量还是传播力上都表明短视频已经成为了能够与纸媒、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传统传播形式相比肩的新型传播媒介。在全国两会报道的过程中,经由短视频,各家媒体更新自身的新闻生产意识,通过微观短视频镜头反映两会重要主题,用短小精悍的生动故事传递顶层主张,通过小细节折射大时代背景。短视频生动的传播形式在无形中形成了以点带面的传播效果,让相关时政的“硬新闻”软化,突破传播壁垒,真正进入公众“朋友圈”。
短视频在两会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在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的当下,短视频毫无疑问成为时政新闻传播的领衔角色。短视频时长一般在15秒到3分钟之间,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各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客户端。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自身的体量更轻,无论是在传播力还是接受度上都优于长视频。基于以上短视频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其也为两会报道提供了新的传播思路与形式,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报道过程中,短视频更是一跃成为最为主要的报道形式之一。
上接“天线”:公众政治参与最“直接”的媒介形式。政治参与即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法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2]不难否认,媒体无论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引导受众情绪上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公众在对媒体所传递的时政类信息进行围观、评论的过程中就已经参与并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开展。短视频作为目前风靡的媒介形式之一,受众经由“刷”这一动作,在浏览短视频的过程中获取信息,掌握国家政治动向,并且还在无形中赋予了受众最为直接的政治参与能力。对相关视频点赞这一行为就直接表达了自身的立场,而通过评论则是能够直接传递自己的诉求。在“新华社”官方抖音号发布的题为《秦刚: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2023全国两会》视频中,秦刚针对台海问题对美国发出的一系列拷问,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并且霸气十足,该条视频获得超48.9万的点赞量,评论“反问的好!掷地有声”获超两万点赞,“有理有据,霸气!为秦外长点赞!”点赞数也超七千。公众极高政治参与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其对于国家主权的维护以及对国家大事件的关切。
和往传统媒体对于时政类新闻的报道相比,其无论是在阅读还是观看层面都需要受众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这就将大部分受众隔绝。同时,因为两会本身的重要性,媒体在进行相关内容报道时难免严肃沉闷,对于用户意愿的反馈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公众过往难以直接或者便捷地进行相关的政治参与。而两会短视频因为其本身短小、生动有趣的特性,再加上开放的评论区,这就在最大程度上扩张了两户报道的受众群体,并且拓宽了受众政治参与的渠道以及途径。
下连“地气”:构建起传受双方的情感连接。进入新千年,“80后”“90后”乃至“00后”逐渐成为社会人群主体,作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聚集方式都产生了影响,他们在接受了网络的“武装”后更易打破现有的一些社会或者市场的运行规则,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文化体系等产生相应的转变。[3]
时政类新闻因其本身内容的严肃以及表达形式上的宏大,使得其与受众在连接上一直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相反,短视频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媒介,其短小精悍的特性使得它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快速而高效地激发受众的情绪,形成情感共鸣,并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情绪的铺垫上。同时,短视频具有“无规则报道的规则”,即对蒙太奇的使用,如在视频中以慢动作、特效等方式进行强调亦或是夸张所呈现人物的某个动作、行为或者表情;在背景音乐的使用上,相较于往时政新闻摒弃背景音乐的做法,短视频经常选择当下的流行音乐作为其背景音,而这也使得声音成为其构建起的媒介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增强视频本身的情绪感染力,直接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媒介情绪张力。
此外,短视频本身的交互性能够满足受众的基本社交需求,在转发、分享短视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情感的投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到达一定层次便是对归属感以及爱的需要,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建立和维持好的人际关系,并且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自己或者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即人的社交需求。[4]短视频所具备的开放、交互等特点完美契合了现代人的社交需求,通过短视频作为中介,能够与更广泛的人交换意见或者表达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回应,短视频自身也和受众搭建起了坚固稳定的情感桥梁。
时政类短视频的未来发展建议
技术的快速进步促使广大用户的阅读体验不断升级,再加上移动智能互联网和智慧生活终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普及,使得新闻短视频给读者带来了亲密感、人情味,迎合了当代中国新闻媒体消费的各种形式的个性化、定制化消费要求。而今后各家媒体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进行新闻报道值得思考。
丰富视频发布主体,打造高辨识度的视频产品。在中国化治理的进程中,尤其是政治传播,必须要跳出原有的单一主导的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层面传播者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主动借力自媒体所带来的政治传播势能,充分掌握并利用好其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优势。[5]纵观当前的传播格局,我国的时政短视频主要由中央媒体掌握发布权,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就在省市层面而言,绝大多数媒体并没有批量制作和发布两会相关内容的短视频;而在自媒体领域,虽然有新闻记者或主播以个人自媒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但整体而言自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作用还是存在乏力的现象,并且就数量来看,其与现存自媒体总体数量相比可算是凤毛麟角。全国两会一直是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选题,因此需要更多的创作主体参与到相关内容短视频的制作与推广当中去,只有做到充分发挥各方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制作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短视频,做到传递好两会声音的同时兼顾受众的情感需求。
在积极优化传播主体的基础上,坚持“内容为王”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各家媒体都在竞相推出视频产品。针对这一趋势,传统主流媒体要注重自身高辨识度视频产品的打造与产出,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制作新闻产品时,包装的视觉效果不能成为唯一关注的焦点,内容同样重要。为了避免忽视内容质量,媒体需要加强对视频产品的策划和内容构思,避免“见犊弃珠”的局面的出现。各媒体在进行两会内容报道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丰富报道内容,在紧跟时代脉搏发展与报道内容准确性的基础之上洞悉用户需求,创新报道形式,打造专业的传播团队,完善传播渠道,实行短视频领域的长远发展。
着力主持人“网红化”发掘,形成产出视频标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水准,以及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背书,让短视频观众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这是视频所传达的内容。在短视频领域,“人人皆主播”已经成为时代的特色,因此,如何进一步突出主持人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成为当前破局以及媒体实现自身转型的关键所在。在建立起的可信度基础之上,主持人需要不断尝试转型,逐步“网红化”,对其自身的亲民度、个性以及定位上不断探索与试错,最终达到最优解。
事实上,在短视频领域中,电视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成为展现电视特色的鲜明“网络红人”。自2019年央视主持人康辉在“央视新闻”抖音号等多个短视频平台推出“康辉vlog”系列短视频到2021年主持人王冰冰的网红化开发,传统主流传媒机构依托新传媒形式,积极融入时代发展新需求。从康辉开始,到尼格买提、撒贝宁、朱广权等央视主持人纷纷走下主播台,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迅速获得受众的喜爱,他们一改以往受众心中对央视主持人严肃、一丝不苟的固有印象,呈现出一个全新鲜活的对外形象。
多元配置传播平台,秉持“融入”与“自建”并行。近些年来,各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入局短视频领域,并且在此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具备行业头部实力的账号。其中尤以传统电视媒体最为突出,其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丰富的行业经验,在短视频领域不断增加人力、财力的投入,积极整合已有资源,探索融合创新模式。
一方面,从“融入”来看,随着短视频市场的不断壮大,传统媒体需要已经运作成熟的平台,加快融入节奏,以在稳固市场的基础上实行有效扩张,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传统媒体都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就“自建”而言,由于短视频市场的日益庞大的吸引力,一些强势的传统媒体也在加快建设自己的短视频平台。传统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新闻媒体正在优化调整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相关业务的比重,并且有意打造自身旗下的短视频品牌。中央媒体层面,“央视频”客户端和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视频”短视频平台相继问世。地方媒体也不甘落后,紧随脚步,前后推出了各异短视频平台,包括“我们视频”(由新京报和腾讯新闻合作推出)、“蓝媒视频”(由浙江广电集团推出) “看看新闻”(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综上,各方正积极布局,利用互联网新语态更高效地传递主流声音。
结语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内容传播中最重要的形式,其重要性仅次于文字、图片和传统长视频。尤其是对于“两会”等相关资讯类新闻短视频,需要有专业媒体团队进行大量的生产和产出。主流媒体要坚持争取的政治导向,积极利用短视频传播优势,发挥传播势能及效能,实现对两会报道“硬”新闻的“软”着陆。
毫无疑问,传统媒体正在大踏步地迈步在“互联网+”转型的道路上,而在此过程中,短视频的出现为其转型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艾瑞调查数据显示,资讯类短视频用户的人口画像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用户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其中80%的用户已婚,80、90后用户占据了主要地位;超过60%的用户是企业职员,有41.3%的用户个人月收入超过1万元;77.6%的用户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6]。基于这样的用户画像,可以看出资讯类短视频的目标客户是传播市场中最具备推广价值和消费能力的人群之一。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短视频都是各家传统媒体提升自身内容质量、深化内涵、扩大影响力来自实现内容之间变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在时代的浪潮不断翻涌的当下,各方媒体想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牢牢把握住发展的脉搏,积极转变思路,做到融入时代、适应时代进而引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