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蒙古族舞蹈教材“硬腕”动作风格根源剖析

2024-08-16教育论文
中国地区蒙古族生活与东亚地区,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十四世纪用波斯文撰写的《史集》中记载了蒙古先民的古老传说,从原始时期发展至今,人口总数达到629万

中国地区蒙古族生活与东亚地区,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十四世纪用波斯文撰写的《史集》中记载了蒙古先民的古老传说,从原始时期发展至今,人口总数达到629万之多。作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保存了深邃的民族文化。舞蹈在蒙古族的祭祀活动、迎宾待客、欢庆佳节等各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依靠肢体舞动进行情感表达、情绪宣泄、信仰祭祀、事迹记述、仪式崇拜。改革开放以来,以贾作光先生为代表的历代舞蹈工作者对蒙古族民间舞蹈深入挖掘,对该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样式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蒙古族舞蹈表演体系,如自娱性民间舞蹈的“萨吾尔登”、“安代”;表演性民间舞蹈“筷子舞”、“盅碗舞”、“好德格钦”;宗教祭祀类型的“查玛”、“萨满舞”。表演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民间舞蹈的教学体系随之形成。回顾舞蹈教材,基础训练部分中,“腕部”训练部分作为蒙古族基础训练教材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员对蒙古族肢体动态表现和民族风格掌握具有重要的训练价值与特殊意义。

 

1.“硬腕”训练的重要性

蒙古族舞蹈体态特征以挺拔、端庄、典雅、开阔为特点,动作洒脱、热情,“硬腕”动作在“提”与“压”之间充分表现的蒙古族轻捷、灵巧的独特民族风格。首先,“硬腕”的学习是蒙古族舞蹈基础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其学习,能够增加蒙古族舞蹈内外肢体表现力,夯实学员在蒙古族舞蹈表演的基础;其次是以腕部动作训练的单一练习,提升腕骨的灵活程度,在“提”、“压”过程中,手腕肌肉带动,形成向上或向下的运动,提升指总伸肌与桡侧腕屈肌等手腕部分肌肉群的屈伸限度,强化腕部周围肌肉的爆发力、手臂的控制力,增强学员上肢的协调能力。

只有精准地把握民族风格,才能强化舞蹈训练,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内涵。“硬腕”动作属于表面的、外在的,而对与“硬腕”动作的学习,更为关键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动作的训练,找寻蒙古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征,探索蒙古族文化的内涵与素养,以肢体动作为切入口,探求蒙古族的民族精神与思想核心。另一方面,通过对“硬腕”的动作学习,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此表演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蒙古族而言,而是通过“硬腕”,培养学员对舒展、热情、豪爽、矫健等风格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硬腕”动作解读

蒙古族舞蹈训练教材中“硬腕”动作中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腕部的发力方式,主要是突出动作的快速、敏捷、灵巧的“顿感”;其次,内在表现为强健、豁达、刚硬之态。“硬腕”动作在单一训练完成过程需要确保肘关节与手指尖位于同一平面内,肘关节与手指保持不动,腕部做向上及向下的“提腕”与“压腕”动作,“硬腕”动作由于双手运动方向的差异,可分为“同方向提压腕”、“反方向提压腕”、“左右提压腕”三种。“同方向提压腕”动作中双手手心向下,双手腕部做向上、向下运动;“反方向提压腕”则是在手心向下的基础上,腕部做反方向运动;“左右提压腕”动作要求双手手背相对,腕部做左右同方向运动。

 

3.“硬碗”动作来源

舞蹈教材源于现实,因此舞蹈训练元素是对民族文化的射影,从动作中感受民族内涵。“硬腕”作为蒙古族舞蹈基本元素之一,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在土尔扈特蒙古民间舞里,腕部运动是主要的基础性动作,当地人将它形象地命名为“招手式”的舞动,蒙古族被成为“马背上的民族”由于该民族主要以狩猎、畜牧等劳动生活,该民族对马具有特殊的情感,在舞蹈表现中则出现了模仿马或者模仿骑马的动作等,因此蒙古族舞蹈中“硬腕”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

 

3.1形态模仿

蒙古族作为我国著名的游牧民族,以“逐水草而生”的状态生活。在迁徙中,马成了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世代从事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生活用具等均反映了马文化,征战、狩猎等活动中,马也是蒙古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世人把蒙古民族称作“马背上的民族”,久而久之马文化就变成民族文化。蒙古族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关于马的活动,如赛马、套马等竞技活动。“硬腕”动作的上下运动与马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土尔扈特是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萨吾尔登”是古代蒙古族自娱性民间乐舞的名称,“萨吾尔”有土尔扈特蒙古语中“萨吾那”一词得来的说法,“萨吾那”意为马头上下不停的弹动,而舞蹈中手腕的来回摆动则是对马的模仿。在弹奏时的来回摆动,此摆动则是在模仿马驰骋的形态,“萨吾尔登”民俗舞蹈中的“招手式”则是以腕部发力形成的手臂动作,手掌自然伸开,手腕轻轻提起、压下,像人们向远处招手。整体给人感觉灵活自如,节奏轻快。硬腕动作的来源除了对马形态的模仿外,还有是与骑马者手持缰绳动作有关,在骑马过程中,手持缰绳控制马奔跑速度时,手腕需要强健有力,通过上提与下压的过程中形成。

    无论是模仿骏马驰骋还是对骑马形象的模仿,都是将内心情感以舞蹈动作的形式转化而成,是蒙古族人们特有的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他们基于对草原的热爱,将豪放的性格、矫健的身姿、驰骋草原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模仿马的动态形象表现出来。

 

3.2英雄主义精神的折射

蒙古族自古以强壮、沉稳、矫健为特点,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主义精神在蒙古族这种草原民族的价值取向中显得尤为突出。蒙古族对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存在于两方面,其一就是对力量的崇拜,其次是对人的智慧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蒙古族自古就被称为好战的民族,史书中有“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归“的记载,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人民对酷热严寒的抵御能力和忍耐能力,打造了强健的身躯,同时力量保障了稳定的生活环境、种族的发展,“智”、“勇”则为蒙古族英雄主义精神价值取向的核心,刚硬有力的形态与舞蹈“硬腕”中讲求的“顿感”的审美观念相一致,民间舞蹈的体态、动作、动律是对民间生活的体现,因此“硬腕”同样注重“智”,“智”表现为智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一代世英雄,智勇者万世英雄。”“智”在蒙古族英雄价值观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硬腕”中讲究的巧劲与力度则是对智慧与勇猛相结合的表现,如蒙古族摔跤大赛、赛马、套马、走马活动,是力量和技巧的较量,因此“硬腕”动态形象的产生不仅是对生活的模仿,更为重要的是民族价值观的表现,蒙古族传统文化孕育出的英雄主义民族文化深入人民的内心,世代影响、促进民族不断发展与壮大,这种价值取向融入到民间舞蹈中,以舞蹈肢体动作为物质载体不断流传与延续,丰富这民间舞蹈文化,以这种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形式融入到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中。

 

4.“硬碗”风格剖析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草原”、“骏马”、“弯刀”成为了蒙古族的代名词,蒙古族人民眼中有坚定、有激情、有耿直、有豁达,这种群居生活造就了蒙古族刚强果断、智勇兼资的性格特征。民间舞蹈源于现实,是人民真实内心情感的写照,将民族内在表现融入在舞蹈中,以肢体这种最为直接、最为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蒙古族民间舞蹈在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由于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彪悍有力的民族特性、傲然挺立的民族内涵为民间舞蹈教学提供了内容,“硬腕”动作作为蒙古族民间舞蹈基础训练中的重要部分,表现为蒙古族率真自然、矫健敏捷、刚柔并济的民族风格特点。

 

4.1率真自然

“率”为直爽、坦白;“真”为真实、实在,因此“率真”一词意为为人直爽、待人真诚而恳切。蒙古族人民的直爽不是野蛮,而是来自于黄天厚土的光明磊落。直爽、坦白的民族性格主要与其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族能形成如此率真自然的性格,原因有四。第一,蒙古族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地域宽广、视野开阔,在此种自然环境下生活,自然而然会对民族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古代蒙古族人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居住分散、“逐水草而居”的特点,特殊的劳动方式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需要,使他们形成了互帮互助的真诚的性格,游牧民族的之间的情感深厚。第三,散居的生活使得各家各户相离较远,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利益纷争与矛盾冲突较少,因此在情感交流中坦诚直率。第四,蒙古族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族民平等互爱,只有长幼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众人常一起嬉戏打闹,因此性格直爽、坦白。

作为游牧民族,无论从生产生活、习俗信仰,还是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中,都是以一种崇敬自然、敬爱自然的心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形式而存在。古代先民生活条件恶劣,生活的必需品——衣物、食物、房屋的建设、出行的工具等都源于天地万物。为感激天地赐予万物的心理诉求下,“万物有灵”宗教观念的萨满教油然而生,萨满教中对于神灵的观念与其他宗教所不同,所信仰崇拜之神灵,是将水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彩虹、动物赋予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的灵性,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纵使是蒙古先民将自然万物赋予了人格化的想象,成为一种“拟人”状的神灵观念而存在,但萨满教的神灵观念,真真切切是来自于自然万物,是以真实的事物、现象所填补情感的寄托,由此可以感知蒙古族对“真”情感的映照。萨满教这种宗教观念的信仰与崇拜,实则是对财产、生活的保护与追求,带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教民对所信仰神灵给予他们的食物、猎物、工具、生命、表示感谢,通过对萨满教的信仰,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真诚、务实的性格。无论是对萨满教信奉的“真 ”,还是对自然中的天地万物讲求的“真”,都产生于民族现实生活。因此,蒙古族崇尚于天地万物的自然之感,崇尚于驰骋草原的自由之态,最终表现在“真”中,因而“率真”成为了蒙古族人民的民族风格特性。

 

4.2矫健敏捷

蒙古族与马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在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军事战争,还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蒙古族对马的情感表现生活及情感的多个领域。以娱人、自娱为目的的民间舞蹈是生活的反映,马在人们的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蒙古族对马的情感同样也是错综复杂的,常与马相伴生活,马的形态以及对马的感情在手舞足蹈中表达出来。东汉青铜器“踏马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骏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士且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充分表现骏马腾空飞腾、奔跑急速的雄姿,将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表现马的作品不计其数,在基础训练“硬腕”动作中,同样具有矫健敏捷的风格特征,无论是以手腕模仿或表现马头的上下弹动,还是以手腕表现驾马驰骋中矫健的身姿,都是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感的表达。蒙古族中有“蒙古人没有骏马,就像没有手脚”、“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起”等谚语,充分显示了马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在组织的大型活动中,蒙古族人又有赛马、套马、驯马等形式,神圣的白马是蒙古族所敬仰的“天神”,甚至蒙古族的特色乐器——马头琴,都是以马命名,以特有的音色表现马的嘶吼、奔腾、咆哮。由此可见,蒙古族生活中,“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骏马在蒙古人的眼中寓意这激情、奔放、忠诚、矫健、敏捷、灵动,深入蒙古人内心,而舞蹈“硬腕”及相类似的动作不仅只限于表现马或者是表达对马的感情,更多是将马的英姿、体魄,与族人同生共死、荣辱与共的精神以及蒙古人对马的崇拜融入其中,蒙古族舞蹈正是以肢体动作的形式将这种情感、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

 

5.结语

蒙古族舞蹈凭借其特有的民族特性与风格特征,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依附于“生态”下的民俗舞蹈样式进行提炼、升华、加工,形成的民族民间舞蹈基础训练教材内容对与掌握该民族舞蹈的动态特点、风格特征以及了解、认知、解析、挖掘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起这重要的作用。针对于基础训练教材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对其民族舞蹈内在风格的领会,本文以蒙古族基础训练教材中“硬腕”动作风格特征的剖析,其目的是加强对“硬腕”动作的认知与领悟,通过对“硬腕”动作的分析,强化学员在蒙古族基础训练学习中的领悟及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清晰的把握蒙古族整体特征与单一训练的风格特点,使之二者结合,最终达到训练的价值与意义,充分感受蒙古族舞蹈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领悟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