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新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及其实效性提升路径

2024-08-16教育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全面性,德育在高校学生教育中逐渐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平等意识更强,受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全面性,德育在高校学生教育中逐渐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平等意识更强,受互联网影响更深,并同时经受着人情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双重负面影响。要提升新时代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发挥好辅导员队伍对高校学生的德育作用,推进课程中的德育功效。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华民族自古重德。《左传》认为人生“三不朽”首在“太上有立德”,《周易》强调君子应“以厚德载物”,《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德与才的见解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可见一斑。德在不同方面的规范,往往体现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的身上,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一次又一次衰亡之际能重新振作,再次崛起。何也?人以德立,国以德强,族以德兴。

德行非天成,后天教化之。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青年人作为受教育的主要群体,不拘于虚,不笃于时,不盲从于陈规陋习,意气风发,生机勃勃,能将教育内容最高效转化为行动、转化为成果,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

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等学校作为青年一代本领培养、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的最高学府,处于我国纵向教育体系的最高地位,是青年一代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肩负着向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展开。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原则贯穿到学生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好代课老师和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搫画育人大格局。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品德是衡量新时代高校学生成才的首要条件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崇高杰出的道德修养。“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一个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是这个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体现,但一个人若没有崇高的道德操守,就不可能不可能很好地集聚和发挥才能,更不可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甚至有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作出有违正确价值观或是法律的事情。

种种历史事实证明,无德之才比平庸之人易制造更大祸害,国之乱臣贼子、家之忤逆败子往往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道德败坏、品行不端者,无论多么有才华,都不可能称之为人才。如今的新时代里,能够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才必然是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人才,而这高尚信仰首先要有高尚优良的品德操守。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时代赋予的责任重大,需要为了社会和个人而拼搏奋斗、砥砺前行,其中理想信念不可或缺,因而品德操守也不可或缺。但凡无德便不是人才,品德操守必须成为衡量高校学生成才的首要条件。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德育的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群体的新特点

新时代高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深受父母宠爱甚至是溺爱,同时新时代高校学生成长的这个时期正是社会迅速变迁,物质经济和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时期。新时期的特点对该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处在新的社会生长环境下,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有有主见、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有创新精神和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秀特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增加了高校对其进行德育的难度:

首先,新时代高校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注重平等关系。“尊师重道”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教育关系中,学生往往认为老师就是权威,只要是老师讲授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师生关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变化,新时代高校学生往往将尊重师长建立在不违背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并且敢于对老师所讲授内容中自己不认可的部分提出问题,这增加了高校德育的难度。

其次,新时代高校学生接受更多的新兴事物,与教师的某些传统观念存在一定代沟。该群体从小变会熟练使用新媒体,并从中迅速获取想要检索的信息,具备思维活跃、想法新奇、勇于创新的新特点,但这也导致了高校学生与教师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代沟,这对新时代高校德育造成了无形的阻碍。

最后,新时代学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特点。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相较于旧时代更加自由,社会包容度更高,该群体常常个人主义至上,喜欢凸显个性,对不符合个人价值观的事情会直接提出质疑,合作意识较差,这也使得高校德育效果成效较慢。

(二)新时代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之必需,也是我们每个人工作和学习之必需,可以说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互联网信息具有种类繁多、价值良莠不齐、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为高校学生带来获取有用信息的便利、拓宽眼界的途径和娱乐休闲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衍生出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内容浅薄空洞,以戏剧化的滥情表演使人放松神经、达到快感的一种“泛娱乐化”文化现象。

联网行业数据分析:2021 年中国成年人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达到 196 分钟(3 小时 16 分钟),而中国45.8%高校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高达为3-6小时,那么新时代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泛娱乐化”文化现象的出现和高校学生网民的增加无疑对新时代高校德育造成不可避免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中国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不乏一些低素质键盘侠群体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传播不实信息,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话题恶意炒作、制造出误导大众的言论,甚至散布一些谣言,这些负面舆论极易影响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

另一方面,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一大批网络红人应运而生,通过搭乘新媒体这一红利快车,吸引了大批青年群体的关注。不可否认,这批网络红人不乏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正面形象人物,但同时也存在大量通过恶俗、低俗、媚俗的内容与形式博眼球的负面形象的网红,而这些网红却通过这样的方式轻松赚取流量和金钱,这粗化了高校学生审美观、模糊了高校学生价值观标准,对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仍旧存续的“两个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同于更早年代处于大学校园“象牙塔”状态的高校学生,新时代高校学生与社会面的联系更为深入和广泛。因此,在社会诸多不良习气的步步浸染下,也更易扭曲价值观念,丧失理想初心,陷入“攀人情”“走关系”“炫富”“攀比消费”“享乐纵欲”“唯利唯己”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糟粕”中去,对德育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本质上讲,上述诸多“糟粕”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集中体现“人的依赖性”的“封建糟粕”,即“人情社会”;二是集中体现“物的依赖性”的“资本糟粕”,即“消费社会”。

“人情社会”是在中国社会历史中长期存续的,建立在血缘情感的伦理理性、以各类“常情”为原则的社会交往规范及以情感中介的社会资源交换这三个层面上的一种社会文化,其核心是依靠道德约束的、遵循特殊主义(差序格局)的、延迟且模糊回报的交换。这种“人情社会”文化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而在不同程度上为社会主体认可和遵循,但在当今社会其负面弊病也十分明显:“人情物化”越发造成人际关系的虚假和睦与实际的紧张对立,造成情绪焦虑与情感空虚;“礼尚往来”渐渐成为孕育“人情贪腐”与“不正当人情交换”的“温床”;“世交圈层”变相地加剧了阶层固化。如今的大学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青年人逐渐步入社会的场所,因此高校学生也会无可避免地面对“人情社会”的各种“酒桌文化”、“送礼风俗”、“礼金攀比”等情境。

“消费社会”是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性”的当代形态。它用“虚假需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会加重贫弱者的物质与精神负担,更会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被商业资本扭曲异化。当代高校学生占据了“消费社会”影响人群中的极大份额,他们接受着被资本包装的同样的流行文化,看着同样的娱乐节目与商品广告,追着同样的偶像明星,玩着同样的互联网游戏与娱乐自媒体……即使物质生活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对“物-符号”商品消费的生活追求却几乎没有差别,屡屡产生“超前消费”“偶像消费”“攀比消费”等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发挥好辅导员队伍对高校学生的德育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承载着组织、实施与指导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必须发挥好辅导员队伍对高校学生的德育作用。

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德行方面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和最可靠的守护者,其一言一行无疑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并且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辅导员必须严于律己,做到为人师表,向学生们树立榜样模范。

其次,高校辅导员应注意长期坚持学习、不断充实、提升自我。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长期坚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关心时政,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最新政策,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辅导员需长期坚持理论结合教育实践,深入理解理论,结合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工作。

再次,高校辅导员应注意对各项工作能够履职履责,熟练掌握,有序有力有效开展。要能够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价值引领;要能够熟知班级组织要求,带动和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建设;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有效进行学风建设;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要能够掌握学生相关专业就业知识与信息,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尽职负责的职业道德,坚持长期进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要具有沉着的心态和冷静的思维,有能力应对各种校园危机事件。

(二)推进课程中的德育功效

利用专业课程间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辅导员直接进行德育相结合也是重要的渠道。课程德育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德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二者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也就是最终都要落脚在德育上。但二者在定位、内容上各有侧重。对高校学生的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推进课程中的德育功效。开展这项工作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理念引导,强化协同德育观念。一是要完成协同德育逻辑的系统性统合,在这种格局下,要将德育理念、正确价值观与其他学科的科学定位,实现学科理论层面的相互融通和相互支撑。二是要对专业课老师形成德育嵌入教学的理念引导制度,在教学院系内部充分交流研讨,形成常态化的教研室研讨制度,为专业课教师自身找准定位,进而做到德育的自律和自觉。三是对思政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其学科自信,深刻认识到德育在高校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要明确责任落实,提升主体德育能力。一是要着力强化教师德育意识,搭建各高校德育建设交流平台,加强德育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构建多层次德育建设研究体系。二是通过制度设计落实德育责任,在岗前纳德育相关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督导听课、教案检查等监督机制,在教学后引入追责问责机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再次要提升教育水平,发挥显性教育功能。一是提升德育专业性,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和问题,进行科学研判;二是增强德育时代感和代入感,使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学生在时代变迁中的新问题、新困惑、新境遇;三是强化德育理解力,针对性“有理讲理”,进行提前性追问和反思。

最后要围绕立德树人,打通培养教学环节。一是把德育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备课中,通过在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形成定期交流,实现双方知识互补效应。二是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之中,恰如其分融入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中,落实贯穿于大纲、教材、课堂、研讨、实验、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