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路径探析

2024-08-16教育论文
一、引言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英语专业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英语专业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它和外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的紧密

一、引言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英语专业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英语专业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它和外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的紧密关联性。地方师范院校是教师培养的摇篮,肩负“人类心灵工程师”培养的重要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阐释“课程思政”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剖析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从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等三方面提出了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的构建路径,以期提升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推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程思政”的定义与内涵

“课程思政”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上海市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正式提出。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使“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课程思政”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并被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逐渐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个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从如下几个层面理解:从本质上来看,“课程思政”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从理念上来看,“课程思政”旨在实现协同育人机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从结构上来看,“课程思政”旨在构建立体多元教育,是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融合;从方法上来看,“课程思政”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思维上来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思想和思路的开拓与创新。

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然而,这种“遍地开花”的态势并不意味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主要存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全

“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是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保障,关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育人质量和长远发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全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缺失、协同配合不够和评价体系不全等三个方面。

“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缺失与高校管理机构的参与度密切相关。大多数高校未充分认识到顶层设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未对“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全面统一部署。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地位未充分凸显,未能有效发挥在全局中的统领作用。一方面,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出台不够,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缺乏政策性指引;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使得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后劲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然而,很多高校存在协同配合不够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配合不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宣传部、教务处等管理部门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从而对学院等教学机构的服务力度不够;第二,各个部门缺乏全局意识。宣传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管理部门和学院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看待问题的立场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全主要表现为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主体单一化和评价方法不科学等。“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主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关注不够,忽略了情感目标在评价指标中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教师同行和学生未能发挥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的关键作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主要以考试、测评等手段为主,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有效评价。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未能有效挖掘专业以及课程中蕴涵的“课程思政”元素,导致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和育人目标达成度不高的现象的产生。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英语专业人文性的忽略等。

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能够意识到“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依然在专业教学中无意识地忽略了“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未在任教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的直接原因。

英语专业人文性的忽略是造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的客观原因。英语专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人文性特征。但是,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认为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忽略了英语专业的文学、文化、历史等人文性知识。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过度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英语专业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理念。

(三)“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问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决定着英语专业的育人目标达成度,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剖析“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的原因和厘清“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的表现对于提升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十分必要。

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虽然知晓“课程思政”,但是对“课程思政”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全。总的来看,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表面性,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已积极对“课程思政”进行回应,要求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但是,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与时俱进,未开展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

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等。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没有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充分融合,使得“课程思政”的融入显得比较生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当的负面影响将发生连锁效应,影响着育人目标的达成,导致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最终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四、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路径

(一)课程建设“主战场”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的构建要在课程建设“主战场”上下功夫。课程建设“主战场”需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个部门多元参与的局面。地方师范院校党委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各个部门积极投身课程建设“主战场”,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使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携手同行,齐头并进,形成合力,真正赢得课程建设“主战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课程建设“主战场”需要建立“1+N”“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1+N”指的是1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N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首先,地方师范院校要成立1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全校各个专业和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规划、推进、实施和总结,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其次,地方师范院校要设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用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等的理论研究,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再次,地方师范院校要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良好局面。最后,要打造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传播和推广,推动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主渠道”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切实提升英语专业育人质量。英语专业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主渠道”动起来。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散发生机和活力。例如,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发布学习任务,线下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真正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要立足教材,全方位挖掘。首先,要充分利用课程教材中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使之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和效果。其次,要挖掘课程教材以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英语专业可根据课程特点,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融入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也可将线上的优质素材纳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主渠道”还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需要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将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进一步延伸、扩展至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巩固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三)教师队伍“主力军”

英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着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因此,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的“主力军”。

英语专业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理论水平。“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理论前提,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英语专业教师要厘清“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掌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主要路径与策略。英语专业教师要深入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自主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英语专业教师还要通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地域特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意识。

英语专业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主要包括理论转化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英语专业教师要能够将“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英语专业教师要掌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技巧,能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英语专业教师要灵活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实施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英语专业教师还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能够主动对课堂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五、结论

地方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的构建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地方师范院校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地方师范院校要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的作用,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提供师资保障。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格局的构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地区特点,突出师范特色,通过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努力开创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新局面。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