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1.引言
新疆不同区域之间的舞蹈存在一定差异性,同时因应民间舞传承的迫切需要,突出其地域性特色教学。伊犁民族特色舞蹈在传承是根据社会发展来转变其舞蹈形态的,具备独到和质朴性。不仅如此,加大舞蹈教育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也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带来时代的新契机。在近些年来,地方高校不断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探索丰富的教学方式,将传统舞蹈引进高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本文将尝试结合高校舞蹈的课程,通过“微资源”课程导学模式的改革,其中主要步骤有:预习自学、自主实训、群组探讨、反馈答疑、调节提升、展示以及总结。它是以学生为重点对象,基于微资源教学,重视课上实践能力过程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创新并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它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来开发的一类教学方案,站在舞蹈生自身需求,帮助其能够以最短时间促进学生自学,要使学生在答疑、展示分享过程中,能够解决教学问题,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实现师生共用,共同参与并进行友好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舞蹈课堂上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微资源教学的角度,探索推动舞蹈资源的充分利用,用自主学习和群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协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适应新时代对舞蹈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2. 舞蹈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对于舞蹈学专业课程的应用,它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放在首位。须知道,作为组织载体之一,它是人力管理的核心所在和组织资源的重要体现,围绕如何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其服务于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最大化实现其教学目标。结合该高校的情况,并与学生、教师交谈,使我校对舞蹈学教学类课程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有了详细的认知,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学校因素
当前,各地区为维护生态多样性,要重视对濒危物种和植被的保护力度,同时要确保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保证其独立性,才可以往民族多样性的方向继续前进。这个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高校课题之一。在推进综合性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是整个改革的主要力量。然而,伊犁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舞蹈人才体系,除了必修基础课程外,要重点围绕传统舞蹈理论和艺术赏析、舞台临摹实践等展开,通过舞蹈理论结合技巧训练来加强对舞蹈的实践性,加深对舞蹈的印象,同时要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特别是线上舞蹈资源的开发。然而,我校本身在舞蹈专业教学方面的传统舞艺技术应用相对比较多,针对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利用较少,特备是微资源教学,学生难以获取较为显著的教学体验。一旦社会环境对传统民族舞蹈教育的主导观念不转变,将导致学校在舞蹈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制约其教学质量。
此外,依据我校学生对于传统民族舞蹈基础教育基础课与专业教育专业课的课时认知发现学校对于这些课程课时的设置相对偏少,这个需要学校来作出课时调整,而关于舞蹈艺术这方面的课程建议需要再增加一些,以增加学生对于舞蹈基础的理解能力,以在学习深层次的舞蹈中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学校本身在传统民族舞蹈基础中对身体肢体进行训练的课程较少,大多数是直接用于舞蹈动作的学习,对此可以增加部分涉及到肌体运动的课程设置。增加高校生对肌体的掌握度和平衡度,以增加舞蹈过程中对肢体掌握的熟练度。这些均需要学校的支持。
2.2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在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我校教师在舞蹈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舞蹈知识体系结构不完善、缺少必要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舞蹈专业角度进行考虑,我校需要教师通过将传统舞蹈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来加以实现。
2.3学生因素
在舞蹈方面,我校绝大多数舞蹈学专业的学生研习的舞蹈是传统舞艺,基本集中在课堂授教和舞蹈室内实践所得来的,对于信息技术这方面了解不太深入,而且认为只要能学会高校“跳”,就可以达标,也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在其他方面,拓展面较狭窄,诸如基本的舞蹈术语、舞蹈作品分析、舞蹈鉴赏等比较薄弱,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存在较深的传统舞蹈观念。本人在与一些教师交流中,就有教师表示建设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同时要考虑其中专业素养培养,才能有效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3.舞蹈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在学校层面提出正确的策略
在舞蹈专业方面,我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改变自身观念。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微资源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目标,不仅切换学生发展需求,同时符合舞蹈专业对于传统民族舞蹈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相融合,符合舞蹈专业的新趋势。在多年实践中,通过微资源教学,以传统民族舞蹈的专业理论、基本工作、基本功、小品以及编导为主体,在具体编导过程汇总中,增强对实践性教学的环节管控,同时让学生拓展思维,突破传统舞技,通过某些主题舞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采集相关舞蹈信息,多去发源地深入调查,获取相关素材,重点培养符合传统民族特性的舞蹈人才,进一步增强其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教育类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特性和学生发展需求,将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因此,为推动体系的再建设,改变传统理念,使教师主动参与到其中,向学校和社会要资源和培训等,推动传统舞蹈教学的创新,有效降低阻滞性的因素。
3.2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特色民族舞蹈的工作
增强舞蹈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将进一步推动伊犁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在微资源教学中,将教师发展和民族专业相结合,以此作为目标,将有效增强舞蹈教育的综合实力。要知道,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民族,其中前三位占比最高的是哈萨克族、汉族和维吾尔族,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资源,民宿民风区域特色较强,拥有民族舞蹈的独特性,民族文化原生状态保存的较为完整。基于此,教师和学生可到民间对传统民族舞蹈进行调研,收集当地舞蹈素材,深度挖掘舞蹈语言和民俗风情,同时应用信息技术。结合高校舞蹈教材的内容和教师专业的课程知识,提高对学生课堂上的课程组织和管控水平,以此改革传统舞蹈的教学,确保微资源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们可尝试以某一展开对舞蹈编排和技法的讨论,同时针对某些实践性活动,例如以三人舞蹈技法为舞蹈主题,利用舞蹈中的身体语言和理论知识,来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性的舞蹈,特别是身体律动,考虑将教学实践性内容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开拓新的舞蹈教学格局。
此外,传统民族舞蹈是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只有不断的训练和持续性的舞蹈要求来练习自己的舞蹈动作,才能确保舞蹈专业水平维持在高位水平,高校要考虑开设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公开教室,确保学生日常练舞的要求,在教学中因体育舞蹈是双人舞蹈形式,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应进一步改善单人教学模式,实现男女对等教学,摒除只有男性舞蹈的观念。与此同时,传统民族舞蹈本身具有一定竞技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舞蹈基础上加以创新。
鉴于以上情况,对于舞蹈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要重点提出以校为本、以区域民族特色舞蹈为重,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在教师发展方面,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开发和建设教师学习资源及平台、设计教师发展策略、评价教师学习结果,是提供给舞蹈教师的有效措施。
3.3以学校为中心,重视教学环境的优化
结合微资源教学内容,在建立舞蹈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伊利教育环境的优化,其核心目的是要实现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学校通过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看到传统舞蹈和微资源教学相结合的工作成果;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课程结构典型划分为学科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某些课程存在单一性,过于封闭的舞蹈理念加上选修课程少,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发展,在素养培养下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增加课程多样性,同时提高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参与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必要的宣传手段,改变社会的教育观念和认知。除此以外,学生在传统民族舞蹈环境下的优化方面,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多下乡采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见识和自信。同时,也要在学校投放更多的硬件设施,例如舞蹈室的建设。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让学生具备更多的实践技能,使传统舞蹈教学真正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学生对舞蹈的知识面。
3.4重视对学生自信的培养教育
在推进传统舞蹈教学的改革中,教师要增强专业学生在舞蹈编排方面的主动性,培养其自信性。这个将是重要的课程教学工作之一。
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舞蹈专业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观察,对各个学生的个性和性格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基于新媒体,利用视频交互技术,同步录下教师舞姿作为播放影片,来引导学生们在舞蹈中形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氛围。在这样以,新媒体虚拟实践性教学模式,将充分发挥其学生自主性,同时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不仅如此,教师是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舞蹈特性,将有利于根据学生个性来作出对教学的选择。而教师在舞蹈编排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心。同时,教师在课题中,也可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展示自我和参与到舞蹈编排的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公开展示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舞蹈技术。
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针对学生开展区域民族特色舞蹈培训,民族舞蹈专业学生应注意舞蹈与民族特性的个别与整体的关系,学习知识要注意综合化和集成化。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新教学方法也进入了新时代,多媒体的普及,新舞蹈元素的融入将使教学多样化和具体化。在传统民族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通过鉴赏中外舞蹈家的舞姿来提高舞蹈鉴赏能力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观看视频中,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舞蹈新动作和使用方法,用来完善自己在舞蹈中的动作。此外,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符合社会对人的要求,对学科进行基础化和生活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的贴近社会,对毕业后进入各领域工作有一定的实用性。课程上应考虑符合学生年龄,性别和接受能力,技术水平的条件,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对于学习更加的有兴趣,用良好的身体条件和心态来面对学习,让学生获取自信体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使学生更好配合教师完成舞蹈实践工作,增强教学效果。
4.结论
针对伊犁传统民族舞蹈的特征,再结合我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实际,在基于舞蹈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通过对微资源的运用,改变其应用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其成效较为显著。我校学生在舞蹈专业知识和实践性取得平衡点的同时,其团队协作和舞蹈技术培养将得到较大的提升,能够为其他课程建设和应用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