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思考
在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界对高校教育中的思政教育目标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的全方位发展。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曾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在此大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响应《纲要》要求,从多个维度对课程思政融入舞蹈专业课堂进行探索,舞蹈鉴赏课程是高校舞蹈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下面就舞蹈鉴赏课堂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展开思考。
一、舞蹈鉴赏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合现状
高校舞蹈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舞蹈艺术高等人才的摇篮,也是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舞蹈学科相较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优势,即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性,属于身体语言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科目教育形式存在较大差异。舞蹈鉴赏课程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深入开展其他舞蹈课程的基础,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提升高校舞蹈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张慧 [1]在文章中对高校《舞蹈鉴赏》课程在美育中的主要功能性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校《舞蹈鉴赏》课程开展状况,提出了《舞蹈鉴赏》课程美育功能深化的方法。郑小龙 [2]主要从不同角度对舞蹈鉴赏课在舞蹈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索。
课程思政属于综合性课程概念,将立德树人作为内核,融入舞蹈鉴赏课程之后可以将其隐性教育优势充分显现出来,达到高效促进舞蹈专业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达到全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培养出新时代德智全面均衡发展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目前,已有许多舞蹈界学者在此背景下,探讨思政元素与舞蹈课堂的融合问题。陈文静[3]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认为这项教学研究可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并且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袁莉[4]结合舞蹈专业特色,从四个“转”视角即转变理念、转化内容、转移主体、转换思路,探究构建推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历史维度、内涵维度、价值维度和外延维度问题。袁芳[5]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在文章中探讨了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王晨露[6]以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教学案例,为思政元素良好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建议。
基于当今舞蹈鉴赏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学者们针对思政元素与舞蹈课堂融合问题的研究基础,考虑到目前部分高校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元素融入舞蹈鉴赏课堂的研究与探讨,深度探索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促进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二、舞蹈鉴赏课堂与思政元素融合途径
要想有效的实现思政元素和舞蹈鉴赏课程的相融合,对高校舞蹈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需要将思政元素无形的融入舞蹈鉴赏课堂之中,通过合适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思政元素和舞蹈课堂的融合效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求积极、高效的实践路径。在推进的同时也将从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在课程思政教育指导下的舞蹈专业课堂上,教材内容、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等内容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一)深挖思政元素
当今高校舞蹈鉴赏课堂,需要推动感性与理性相碰撞,即审美情感与思想道德观念的融合。高校舞蹈鉴赏课程教学不应该仅关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本身的特质,还需要对其隐藏的主题情感、创作时代、作者经历等进行挖掘,如此才能真正把握艺术作品想要传达的内涵。课堂教育中,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提炼、去探索舞蹈作品中的中国精神、文化自信、人文情怀,中华传统文化,并浸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爱国主义、文化品格相融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民族归属感,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1.深挖舞蹈作品中的传统文化
渗透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舞蹈鉴赏课堂中为实践基础。舞蹈艺术以人类身体语言为载体,与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共同构筑人类丰富的语言文化体系,以独特的舞蹈言说向世界倾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展现着中华民族身影,其中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经过沉淀与洗礼的深层次精神追求,作为育人教材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舞蹈家走下艺术舞台。他们走进乡村深扎田间乡野开展实地采风,创作出数不胜数的精彩舞蹈作品,如宋城演艺出品的“千古情”系列、以《印象•刘三姐》为始的“印象”系列、 又见马六甲为首的“又见”系列等作品,早已走出村寨、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地方文化的靓丽名片,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有机融合,具有极高的价值导向作用,极具现实意义。无论是作为富有神秘色彩、具有宗教文化特征的祭祀舞蹈,还是形态各异的包含深厚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舞蹈,还是岁时节庆中具有娱神、娱人双重功能的民俗舞蹈,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组成部分。高校舞蹈教师只有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把握其“根”依托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引导,达到育人目标。
2.深挖舞蹈作品中的红色文化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舞蹈鉴赏课程过程中,红色教育可以称之为“魂”,舞蹈艺术作为形象反应人类社会每个时期的活态产物,记录并印证了颇多红色记忆,其中所体现得非文字性红色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内涵,可以通过许多舞蹈艺术家及舞蹈作品生动的叙述出来。这些优秀的舞蹈艺术家、经典的舞蹈作品不仅流淌着革命的血液、散发着革命的光芒,更是用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阐述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培育学生历史观、民族观教育的珍贵教学资源。
一方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创作出的一批饱含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作品,唤醒广大民众、鼓舞军中士气。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为代表,在舞蹈表现生命本体基础上,表现了社会生活,表达出细腻的情感。新时代此类型作品不断创作出来,有表现星火燎原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作品《井冈·井冈》,有登上春晚舞台的红色谍战题材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有再现“红船起航”的作品《秀水泱泱》继续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舞蹈艺术家也不断涌现出来,有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毅然回到祖国的戴爱莲,有以舞言志,以舞警世的吴晓邦等,他们的作品以及事迹在新时代依旧是真实动人的德育和美育教学资源,是学生锤炼思想道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在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可以组织一些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时代感强的爱国主义艺术展演,深挖舞蹈作品中的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更好地让当代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二)融入舞蹈审美
在欣赏一部舞蹈作品时,审美感应是观者的第一反应。舞蹈艺术以人体为主要物质载体,以提炼美化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鉴赏课堂就是感知美、认识美、理解美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与捕捉舞蹈审美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探究构建课程思政与舞蹈课程同向偕行的新体系,达到能够创造美的重要目标,形成合力育人的崭新格局。
进行鉴赏时,应多选择一些政治立场正确、题材乐观向上的舞蹈作品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积极能量,培养善于发现人间美好事物的眼睛,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选择军旅题材的舞蹈《士兵与枪》《不朽的战士》《士兵进行曲》等,艺术形象有利于观者产生共情,舞台上的舞蹈演员用其角色所散发出的正义、坚毅、使命与责任去感染学生,培养其爱国情怀,感受雄浑刚健之美。也可选取反应社会生活题材的作品,如《牛背摇篮》《丰收歌》《插秧舞》,通过表现我国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农作的劳动场景传达出质朴美,舞蹈中质朴、简洁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古拙朴实之美。还可选择如《水》《采桑晚归》《雀之灵》等表现较为轻盈、柔媚、娇俏的民族舞蹈,给予观者轻松、和谐、愉悦的秀丽舒柔之美印象。以鉴赏作品为切入点使学生更直观的发现美、感受美,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美丑、善恶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高效渗透融合
文物古迹于活态遗存是蕴藏于中华文化中的民族瑰宝,其中的舞蹈形态可以作为丰富的非物质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策略,利用其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将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达到对舞蹈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文化现象,实现思政元素与舞蹈课堂的渗透与融合。
如组织学生在鉴赏课堂上观看佟睿睿编导的女子独舞《点绛唇》,点绛唇为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始兴于南唐流行于宋代,指古代女子看似一点红的樱桃小口,作品一语双关表达出“女为悦己者容”,演员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外化于形与意境融为一体,将诗词文化瑰宝用身体语言讲述出来。再如观看由张继钢编导的女子群舞《千手观音》,作品形象创作灵感主要源于古代佛教经典中的观世音以及千手观音,除了将文物古迹以新途径跃然眼前之外,由二十一名聋哑舞者组成的演员队伍令人动容,舞蹈从排练到演出全程依靠幕边教师的手语指挥进行,她们“手”传身教、“眼”观八方,节目效果极其富有感染力,演员用肢体语言描绘出一副活态的画卷,传达出积极乐观及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能量。
在进行课堂任务过程中,将课堂与思政元素高效渗透融合,加强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与引导,激发学生们对于险阻艰难的斗志,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他们勤奋刻苦和勇敢突破自我,争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排头兵,达到至真至爱、至善至美的思想境界。
三、舞蹈鉴赏课堂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舞蹈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二者关系相辅相成,高校舞蹈教师采用严谨、专业的治学态度,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内容,传达出真、善、美的价值观,使其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帮助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育健康的身心。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群体中进行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为相关艺术类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模板,丰富资源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理论育人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以学为主,就确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占主导地位。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建立一种“思政大观”,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发掘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更新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如何无形融入到舞蹈专业中进行探索研究,营造出具有多样性的教育氛围。
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同异性,在舞蹈鉴赏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理论与“技术传授”实践相结合,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浸润学生,强化理论育人功能。在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基础上,巩固思想认识,担当历史使命,发挥出理论育人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文艺人才。
(二)有助于多元育人
所谓多元育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智能与多元个性为基础上,通过多元课程、多元策略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多元成才。舞蹈专业本身包含较强的技巧性,并不是单一专业学习就可达到,需要做到实践理论结合,并适当的融入其他学科元素多元交叉,才能保障舞蹈专业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在舞蹈鉴赏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进行探究后可得出结论,两者互相融入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
总体来说,舞蹈鉴赏课堂与思政元素两者相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促使其全方位发展,更好应对社会的考验。思政教育营造出的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思想环境,能够保证学生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利用意识形态这只无形的手有形中拉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拓展艺术视野让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升华,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多元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现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将培养方向逐渐全面,德才兼修、具有家国情怀以及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随着舞蹈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应当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主动开展与舞蹈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研究,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舞蹈专业教学方案实现“三全”育人这一目标,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的多维构建。以艺术之形塑品德之魂,培养出品学兼优、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