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课间舞蹈操创编实践
课间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活动,也是学习之余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专门发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文件当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计划,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习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因此,创新课间操的动作、内容、形式已经成为为学校体育教职人员所必须肩负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课间操发展概况
长时间以来,各个学校的课间操主要采用固定的广播体操形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程式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们做课间操的兴趣不断下降,每次做课间操都是敷衍了事,难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现阶段学生们大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从最近4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不断下降,因此必须及时采取策略,有效改善并增强青少年的体质。经过修订之后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必须达到1小时,每个星期锻炼的次数必须达到三到五次;再加上“阳光体育”在各个学校的实施,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助力。由此可见,改编和创新课间操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舞蹈和课间操一样,都具有增强身体机能的作用,但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别,相比于课间操,舞蹈具有更强的律动感和艺术性,能够带给人愉悦的体验,尤其是我国的民族舞蹈,不仅动作优美,而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编创课间操时,恰当地融入民族舞蹈的元素,比如舞蹈动作、舞蹈音乐等,可以让课间操变得更为丰富,从而显著地增强学生参与做课间操的兴趣。
二、民族舞蹈融入课间操编创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沉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带给人强烈的美的感受。尤其是民族舞蹈的手眼身法、动作、音乐等元素,特色鲜明,令人过目难忘。在编创课间操时,适当地融入民间舞蹈,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进而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民族舞蹈可以通过课间操这种体育活动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其次,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
我国中小学学生年龄大都在六至十八周岁左右,是个体生理发展最快速的阶段,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让他们茁壮成长。但是长时间的学习,让部分学生形成了扣胸、驼背不良体态,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民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动作、步伐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洗练,不仅具有极强的韵律感,在增强人体柔韧度、提高人体耐力、改善学生不良体态方面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强健的体魄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以更好的状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在创编课间操时融入民族舞蹈,可以通过相关动作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的身姿变得更为挺拔,气质变得更加出众。
最后,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将青少年培养成人才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理念,才能够更好地激励人心。民族舞蹈虽然来自民间,但是动作优美、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集中体现了各个民族在审美方面的不同诉求,在编创课间操时恰当地融入民族舞蹈,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强化锻炼,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民族特色舞蹈简介
1.蒙古舞蹈
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长时间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但是蒙古族后来曾进入中原地区,并且创建了政权,从此之后,蒙古族开始广泛吸收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在长时间不断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蒙古族舞蹈。相比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蒙古舞蹈更为豪放、苍劲有力,主要通过肩部、背部的动作,以及表演者躯干的摆、扭、转等动律来表现其特殊的韵味。蒙古舞节奏极其明快,热情奔放,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剽悍、豪爽的个性特征,当音乐响起的瞬间,豪迈奔放的旋律带给人洒脱、奔放的感受,会让舞者不由自主的将自己情感投入其中,并通过丰富多变的舞姿表达内心的真实体验。
2.羌族舞蹈
羌族历史悠久,因此羌族舞蹈基本保留了原始古朴的特征。无论是重大的典礼,还是各种节目,或者农业生产活动,羌族人都会集聚在一起跳羊皮鼓舞。羌族人跳舞的形式比较丰富,既有独舞,又有对舞,还有群舞。舞蹈时通常沿着逆时针方向不断地转圈,领舞者戴着皮帽,手执铜铃,其他舞者则穿着羊皮袍,拿着羊皮鼓,通过铃声与鼓声的交汇形成独特的舞蹈旋律,舞蹈随着舞者的情绪不断变化,显得格外地虔诚。舞者的动作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时而热烈,音乐节奏轻快和谐,极具感召力,既能够让舞者充分地抒发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羌族人为谋求生存,不断与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
3.维族舞蹈
自古以来,维吾尔族居住在西北一带,其历史文化十分深厚。维族舞蹈融合了古代西域多个民族的乐舞文化,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变,逐渐形成维族与众不同的舞蹈艺术。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地域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别,使得维族舞蹈显得格外地多样化,既有共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维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非常注重肢体动作与眼神之间的配合。上至头部,再到肩、腰等各个部位,甚至是脚趾部分,都有专门的动作。舞者需要长时间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通过不同动作之间的对比,再加上部分装饰性的舞蹈动作,形成活泼、开朗的舞蹈风格。
4.苗族舞蹈
苗族人生来热爱歌舞,歌舞几乎贯穿了苗族的历史,通过鲜活的方式来反映苗族民众平时的生活实践。苗族歌舞具有浓厚的野趣,最能表达素朴、纯真的情感。苗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十分丰富,具体包括芦笙舞、鼓舞等等。贵州许多苗族聚居之地,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芦笙舞会,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欢乐之情。苗族舞步以四步为主,具体还包括二步、三步、跳步等多种步法。身体动作以上身摆动及胯部扭动为主。由于苗族舞蹈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因此具有极强的律动感,舞姿优美,适宜于与其他舞蹈进行组合。
四、民族舞蹈融入课间操编创的具体实践
1.适当融入民族化的舞蹈音乐
在编创课间操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适当地融入民族舞蹈音乐,增强课间操的趣味性。在具体的实践当中,编创者可以将整套课间操分为数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采用不同的舞蹈音乐,通过丰富多变的音乐来体现课间操特有的韵律感。蒙古族的舞蹈音乐比较粗犷,羌族的舞蹈音乐轻松和谐,维族的舞蹈音乐较为欢快,而苗族的舞蹈音乐则显得清新灵动,在编创课间操时,可以将不同的民族舞蹈音乐与动作相结合,通过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来增强课间操的吸引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锻炼,使课间操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笔者在编创课间操时,分别采用了蒙古族、维族,以及羌族音乐当中最为典型的旋律,通过富有动感的音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跟随着音乐一起舞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此次编创的课间操十分新颖,和过去传统的课间操完全不同,能够让他们在做课间操的同时,放松自己的情绪,减轻沉重学业带来的压力。每当优美的音乐响起,学生就会纷纷起舞,沉浸其中,充分感受民族舞蹈音乐带给自己的特殊体验。
2.适当融入民族舞蹈动作
在编创课间操时,恰当地融入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经典动作,也是创新课间操的有效策略。笔者在此次编创的课间操当中,分别采用蒙古族、羌族以及维族的舞蹈动作。整套课间操时长为5分10秒,分为三个部分,主要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再加上特殊的舞蹈动作构成。第一部分将蒙古族的耸肩及软肩作为基本动作,有效地对学生的肩部与颈部进行锻炼。第二部分主要将维族的扭脖、弹波手、推指绕腕等作为基本动作,通过扭脖来增强对头部和颈部的训练。其中弹波手主要训练后背的直立感,以及眼睛的方位调度,而推指绕腕主要训练腕部与臂部的灵活度。第三部分以羌族舞蹈当中的绕肩与弯腰作为基本动作,主要对学生的肩部及腰部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加入踏步及拍手的动作,从而通过课间操让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变得更加协调。以上三个部分通过运用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动作,显著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做课间操,既增强了自己的体魄,也掌握了各个民族不同的舞蹈动作技巧,为学生更好地成长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适当运用民族舞蹈道具
舞蹈道具也是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元素,可以体现民族舞蹈的地方特色。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所使用的道具也不同,比如汉族使用的伞、手帕,维族使用的手鼓,苗族使用的木凳、侗族使用的竹竿等。在编创课间舞时,合理地运用民族舞蹈道具,可以带给学生更为独特的感受,激发学生参与做课间操的积极性。从现阶段课间操编创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结合本地的民族舞蹈特色,在课间舞蹈当中加入了舞蹈道具,使舞蹈本身的风格变得更为多样化。以陕西榆林地区某学校为例,就将腰鼓作为道具,做操时学生们一边做着舞蹈动作,一边强劲有力地敲击着腰鼓,不仅很好地通过跳操的方式锻炼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及协调性,而且充分感受到地方民族舞蹈的特殊魅力。再比如湖南张家界某白族学校,就在课间操当中采用了传统白族舞蹈道具九子鞭,每当跳操时,师生们就会集中到操场上,手持九子鞭,跳出最炫最酷的民族风课间操。在此套课间操当中,笔者虽然并未采用实质的民族舞蹈道具,但在动作、手势方面却充分考虑了道具运用的需求,其中蒙族舞蹈部分,采用了“执马鞭”的手势;维族部分采用了“敲击手鼓”的姿势;而羌族舞蹈部分,采用了传统羌族舞蹈摇铃的动作,通过以上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类民族舞蹈的特色。
4.适当融入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在编创特色课间操时,还可以将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跳操的同时,亲身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蒙族舞蹈为例,具有十分浓厚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色;而维族舞蹈不仅继承了古代回鹘民族的文化,同时还融合了各个西域民族的舞乐精华,因此与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别;再比如苗族舞蹈,体现出的是一种来自山野的风情,清新、脱俗,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透露出一种野性的美。编创课间操时融入各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才是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举办各种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习俗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各个民族不同的人文风俗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水平。笔者在编创课间操的过程当中,广泛查阅了蒙族、羌族以及维族的民族文化史料,深入地了解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分析其文化特色,在舞蹈当中,注意通过不同的动作来体现其民族性。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因此这一部分的动作主要以各种骑马的姿势为主,以此体现“马背文明”的特性;而维族的舞蹈动作主要集中在头部、颈部和手部,通过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羌族对大自然的敬意;羌族部分舞蹈动作集中在腰部和肩部,通过丰富的动作变化来展现其特有的异域风情。在编创课间操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民族舞蹈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并且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体现,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进而增强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编创民族特色课间操的一项重要目标。
5.适当借鉴民族舞蹈手眼身法
和现代舞不同,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极为注重“手眼身法”,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编创课间操时,借鉴运用民族舞蹈当中的手眼身法,可以增强课间操的锻炼效果,让学生的身体变得更加灵敏。在编创实践当中,笔者除了采用各民族的经典动作之外,还十分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以及与眼神之间的配合,强调“眼随手动”,以蒙族舞蹈当中“策马奔腾”的动作为例,臂部不断抖动的同时,双眼需要直视前方,通过拉长视线来体现“草原的辽阔”;维族舞蹈部分双手朝前伸出,在腕部转动或者拍手时,眼神也需要跟着移动,从而展现维族舞蹈特有的风情,而在羌族舞蹈部分,当双手舞动之时,要注意通过不断变化的眼神来表现内心丰富的情感。除此之外,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以及上身都需要积极地相互配合,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合作,达到增强身体机能的作用,缓解长时间学习带来的不适感。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当某一部位进入运动状态时,其他部位也会随之牵动,在编创课间操时,唯有细致地把握人体运动的规律,才能巧妙地将课间操动作与民族舞蹈当中“手眼身法”的运用相互结合,使课间操变得更加富有韵味。
结语:课间操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课间操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体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课间操的方式方法。在编创课间操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各个民族的舞蹈元素,具体包括舞蹈动作、配乐、道具等,使课间操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让课间操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锻炼,进而通过每天做课间操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身强体壮、学识丰富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