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民间舞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研究

2024-08-20教育论文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课程思政”内涵,第一阶段是2005年的“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的理念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课程思政”内涵,第一阶段是2005年的“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的理念课程改革;第二阶段在2010 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形成一体化;第三阶段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理念和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个课程中去,因此引导各个领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课程思政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育人教育,在育人时,育德在先,强调“立德树人”,这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优良传统,注重学生的三观培养,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杰出的接班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才,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行,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而课程思政并不是一味的灌输历史和思想道德,我们要注重的是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养成具有辩证思维的人才。

二、民族民间舞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从身体动态体验地域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是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每一位舞蹈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内容。在课程中不止一个民族,而是选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间舞,如东北地区的东北秧歌、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西南西北地区的藏族民间舞等凸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各地域民间舞都是当地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劳动的产物,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经过不断发展,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在教学课堂中地域、时间、空间虽然改变,但是身体仍然是该民族风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身体动态来体验地域文化的风格。

(二)从身体动态进行活态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经过老一辈的艺术家去当地民间进行采风、收集、提炼、升华后具有风格性的舞蹈动作。各地区的民间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中,民族民间舞蹈多是生产生活劳动舞蹈,由此看出我国劳动人们的历史缩影,也是各族人民社会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如维吾尔族作品《摘葡萄》用舞蹈动作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劳作的场景。民族民间舞蹈不只有生活劳动的舞蹈,还有以抒发情感为主的,在各民族的节日中,为了庆祝或是祈福等等节日,都伴有舞蹈,舞蹈成为他们最能直接宣泄情感的手段,例如维吾尔族的“麦西莱普”、壮族的“三月三”等都以歌舞来把气氛推到最高潮。由此我们可以从身体语言进行文化性的传承,且是有意义的传承。

(三)从身体动态透视文化自信

    民族民间舞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把课程思政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价值等相关知识,融入到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中,用创新的思维巧妙的融合在本专业中去。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培养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实践技能的学习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民族舞蹈的美是不同的,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认知。而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最重要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所周知非遗文化,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历史文化出现破裂,而民族民间舞恰好是巧妙的链接,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还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弘扬团结热爱各民族的精神和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为祖国输送更多人才,让我们国家更加壮大。

三、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及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合

    (一)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现如今主要包括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彝族、羌族等较为普及,各高等院校根据地方特色,研究编创新的教材,如大连艺术学院的满族舞蹈教程。民族民间舞课程在学习时,不仅是实践动作的学习,还有对其民族文化的学习。如我们在学习一个动律或是单一动作时,老师给我们讲述动作出处,使我们更准确的把握风格,这无疑就是在讲该民族的舞蹈文化。例如汉族舞蹈东北秧歌,右脚踏步位深蹲,右手从左胯起划顺时针的大圆,落在脚跟旁,瞬间形成舞姿。这个动作就如民俗活动时,艺人们踩着高跷鞋掉落时,提鞋的状态;我们讲到蒙古族舞蹈要求时,会想到豪迈、阔达、潇洒等词语来形容,这是因为生活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你的胸怀随着视野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舞蹈动作都是豪迈大气、长线条的动作,去欣赏、感受蒙古族的“美”。这些生活上的习惯就代表了当地的特色,民族民间舞就是建立在各美其美的特色基础上进行学习,因此民族民间舞课时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该民族舞蹈文化认知的热情,潜移默化的接受不同民族舞蹈文化,形成较为系统的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从而坚定地树立文化自信,以本土文化为傲的精神。

    2、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而我们所学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正是来源于此。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从人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包括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婚庆节日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学的教材和作品都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后的舞蹈。我们学习的各民族舞蹈都是劳动人民历史的结晶,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劳动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信仰及审美,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认同。这种交流与认同同时也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友爱,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不断与时俱进。更何况在民间里一般都是围圆跳舞,这个队形不仅使人手拉手,且大家一心向里,有一个共同的圆心,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带给人们团结的心理于暗示。在我们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教材,如战肃容、李瑞林的东北秧歌女班教材中“赶大场”组合就是在“圆”型基础上不停的舞动、对舞等形态特征,从侧面证实了民间舞“团结”的发挥性效能作用。

   3、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以民族文化为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岁月中,共同创作和传承,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的舞蹈,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重中之重,它独具特色存在于我们社会当中。我们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更能体现本民族的特性,例如我们的藏族教材根据藏戏中的舞蹈成分进行加工后形成,藏戏来源于藏族的“雪顿节”,也是”酸奶节“、“晒佛节”、“藏戏节”,在该节日当中就有吃酸奶、众人前去山上参加晒唐卡仪式以及还有藏戏节目表演。直到现在西藏等藏区还依然存在此现象,并且节日的项目也依然流传着。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如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阿嘎人》,作品通过朴实无华的动作语言,展现了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场景,以及表现对生活劳作的热爱。信息化的当下更容易进行舞蹈文化的传播,如手机短片等频频进入人们视野,被观众所审视和影响,不断进行传播由此被观众所认知,慢慢对民族文化有了解,逐渐在社会形成良好的反应,这都是现在舞蹈专业学生具备的责任,创造出现反映民族精神的作品要不断的增多,逐渐可以看出民族文化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的责任,把我们本民族特色文化发扬光大,使世界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

    4、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民族民间舞是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这需要每个人之间团结协作,才能形成现在的民间舞蹈。在民间时,不少活动需要舞蹈时都是围成圆圈,这个圆圈更能代表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圆的形式就可以让每个在其圆上的人进行交流,面无阻碍。例如藏族的锅庄舞,就是在圆的基础上舞动;蒙古族人在蒙古包中围着圆起舞,有时手拿筷子或盅碗而舞。在我们课堂中也经常出现圆形的队形,人们朝着圆心共同努力,每个人献出自己一点微薄力量,就能形成大能量。我们在学习民间舞蹈时更多的是集体舞,每个人都是集体里的小部分,由小部分组成集体,形成巨大的力量,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有时在民间舞课堂中可能分为小组进行配合,此配合是具有一定的民族属性的,如胶州秧歌程式化民间跑场,可能出现在教学中是另一种形式,但是大家都是在更好的完成作品而努力,每人尽力完成各自的部分,最终呈现具有民族属性的汇报。

    5、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融入创新精神

      民族民间舞蹈课程需要我们注入新的元素,随着时代的变化,一成不变就是在倒退,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加快步伐,发展具有创新型民间舞。我们的民族舞蹈在不失去本来的原貌下,可以注入现代人的审美,改变传统民间舞动作走向,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例如我校浙江音乐学院参加第十二届桃李杯的作品《一条大河》,运用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元素,表现祖国生命之水川流不息,歌颂祖国的伟大,传统的舞蹈动作是双脚在地面的单一扭动,而该作品把动作方向和空间、顺序都发生改变,又与水的动态相连接,形成新的动作语言,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如果我们不紧跟时代的变化,那么民间舞有可能会慢慢的埋没掉,因此创新精神是需要融入到我们专业,为人民创造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蹈。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使学生能不断的跟随老师进行下一环节,吸收课上大部分的知识要点。

四、民族民间舞蹈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

   1、强化学生和教师意识

      课程思政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融合,不管是实施者还是体验者都要强化对思政的认知意识。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识,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兴趣,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政能力,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最后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输送思想政治方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完善民间舞课程思政的考核体系

     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不再是只有专业实践的学习成绩,应该加入评价体系,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的考核等,应该全面的考察,只有思想政治方向是正确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因此可以把课程总成绩占比分为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思想价值观等成绩,注重学生的思想方向。

3、情境性文化设置

   情景性文化设置主要是在教学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变化,思政文化性并不只是口述进行教育传播,我们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上有更多新的“妙招”。通常下我们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时,主要是言传身教式教学,在思政方面也更多的是口头讲解,使学生了解,因此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相关民族的氛围环境,通过服饰或是音乐等多种形式创造属于该民族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此环境下自觉的对该民族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有一定的认知,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讲解,更加深入内心,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从而慢慢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在大学四年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文化熏陶。

4、多媒体技术运用

    现如今,多媒体的发达在各个行业,教育行业也无不渗透着多媒体的影子。它可以带给人更直接更深入的感受,且在教学中是比较便捷的教学手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民族民间舞课程中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多媒体技术中融入思政一些知识,在进行教学时不仅对专业知识有认知,同时在对思政方面知识也有一定熟知,教师应该把握好当下一切有利条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到藏族民间舞时候,其屈伸就是因为地理因素以及生活习俗所造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观看该民族的相关视频,从而有一定的认识。

5、任务型布置

    为了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专业课与思政融为一体。在平时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把思政融合进去布置下去,让学生主动的自己去吸取知识,这样反而会在自己的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任务的布置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适当的检查,当每个同学在汇报回课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把知识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环节,经过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能力。将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汇总,会发现比教师准备好的内容好多,从而教师和学生是双方互补的,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例如在民间舞课堂中,我们学习了《蒙古族民间舞肩部组合》那么可以提前一次课布置作业,问:“为什么蒙古族会有明显的肩部动作?”学生在课下就可以对其进行搜索、查阅再经过自我的消化,转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最后进行汇报回课,这其中学生在主动的学习,可以逐步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当学生知道蒙古族的肩部如何动的同时,也是对蒙古族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有关因素有了认知,其实也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关照,再以此循序渐进慢慢养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美”产生意识。

 

结语:民族民间舞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全新的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学习思政知识,同时也在本专业的学习有了崭新的认识。民族民间舞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式,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弘扬民族文化,使国家民族文化为世界所知,提高我国高度文化自信。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