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浅析新文科视阈下哈尼族舞蹈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2024-08-20教育论文
为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式,应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推动文科领域的创新发展,教育部组织联动多部门,于2019年4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期迈入高等教育

为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式,应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推动文科领域的创新发展,教育部组织联动多部门,于2019年4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期迈入高等教育强国之列。新文科也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萃取各学科精华,运用信息技术,在以德育人的基础上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本文以哈尼族舞蹈教学为例,旨在探讨新文科背景下,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转变思路锐意创新,立足民族文化,将美育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大团结。

 

1.机遇与挑战,把握时代要求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由此名称可以看出,文科这个大体系内主要包含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历史悠久,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各个学派,在中国可以上溯至先秦诸子百家理论。社会科学也在18世纪的西方出现并蓬勃发展。但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催化下,自然科学衍化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自然科学。而文科内部也由于分化过细,无法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使得“新文科”改革迫在眉睫。“新文科”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其表现形式为跨学科性、现实性与技术性。这些特征是世界“新文科”所普遍具有的。美国希拉姆学院在2017年首先提出新文科概念并将其要义阐述为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作为美国一流的人文院校之一,希拉姆学院大胆创新,对本校专业进行重组,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本学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国将新文科与国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驱动着新一轮产业革故鼎新。为适应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科变革势在必行。在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实施文科专业认证,强化高效质量保障主体意识,促进文科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由此可见,新文科强调了文科与新技术的融合,通过合理整合文科所囊括的知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推动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创新性发展,以产生新的社会价值,服务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梳理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将新文科建设与哈尼族舞蹈教学相联系,从而助力我国民族舞蹈教育的新发展。

 

2.培根与铸魂,深耕文化内涵

哲学社会科学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合理的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高校的文科教育以立德树人为要义,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的品行,在求“善”的过程中,健全学生人格。然而,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许多学校过于功利化,导致对文科教育的轻视。在课程设置上趋于雷同,缺乏特色,在课时上压缩,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文科教育发展滞后。这一现象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课程中,为了完成期末课程汇报展演,在课程设计上,舞蹈教师通常只注重学生的技巧训练,动作的连贯性,整体队形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的认同。具体表现为教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舞蹈知识,这些知识或是田野调查习得,或是外出培训所学,将这些哈尼族舞蹈动律元素进行提炼,选取具有哈尼族特色的音乐进行统一编排,形成某一特定部位的技巧组合,如哈尼族步伐动律舞蹈组合、哈尼族手臂动律舞蹈组合等进行教学,通过对身体部位进行细化拆解,再逐一教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循环往复的让学生与音乐配合,再编以花样迭出的队形,如此经过长时间打磨的精品舞蹈组合就能在期末展演中获得高分。在这种带有明确功利目的教学活动驱使下,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思维就在无形中扼杀,只流于表现形式模仿,无法感知哈尼族舞蹈内涵,甚至跳出其他民族舞蹈风格的哈尼族舞蹈。

在新文科背景下,舞蹈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一环,应以美育的方式,践行以德育人理念。培根铸魂,将民族文化、民族内涵、民族精神根植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中。构筑全新课程体系,将美育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特别是在当下后疫情时代,舞蹈教师可以利用前期积累的互联网授课经验,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让学生体味原汁原味的“哈尼风情”,在生动质朴的歌舞中,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历史积淀。例如在教授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铓鼓舞时,可以播放哈尼族老人讲述铓鼓舞来源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早在哈尼族狩猎时期就已产生的这一古老舞蹈的厚重感;聆听铓鼓舞的节奏,引导学生联想到在远古时期,哈尼族先民们将原木凿空后绷上牛皮发出的铮铮声鸣;引入社会的发展历程,细数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衍变,使学生体会农耕时期哈尼族先民用铜制成铓的智慧。在舞蹈实训课程上,通过讲解铓鼓舞中“撒谷种”“踩肥料”等模仿性动作,帮助学生理解铓鼓舞的内涵。剖析舞蹈动作中的屈伸俯仰、左右摆动,阐述其所蕴含内在意蕴:一代代哈尼人在田地劳作的生命气息。让学生怀揣敬畏之心起舞,用肢体动作展现出哈尼族先民远古农耕生活的图景,映照出远古农业祭祀活动的踪迹。在铿锵有力的鼓声中采撷哈尼文化的现代印记,从而更好的表现舞蹈,将美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上。深耕民族文化内涵,根植广袤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尊重历史,不断总结。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多元化创新的思维,在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基础上形成民族审美意识,接纳外来艺术形式,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情怀的专业舞蹈人才,从而推动本土艺术的长足发展。

 

3.传承与创新,增进文化自信

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新文科的提出与建设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产生一定的启示。在我国,新文科要构建高等文科教育新格局、新理念、新定位、新体系、新模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民族舞蹈教育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要求,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契机,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深化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德艺双馨的舞蹈家,创造光耀时代的中华文化,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发展。

云南省红河州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在政府的引导下,当地兴建铓鼓舞广场,定期举办铓鼓舞展演,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通常将原生态舞蹈编排成简单舞蹈,以课间操的形式在学生中进行传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第八中学大胆创新,以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不仅教授学生铓鼓舞舞蹈动作,还以社团为单位,在社团内部讲解舞蹈动作内涵。学生们回到家中,还会参与到当地铓鼓舞的表演,在民俗活动中进一步感知铓鼓舞的魅力。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学校与家庭三者之间形成闭环,有效的实现了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2020年该校被评为建水县铓鼓舞保护传承点。建水县第八中学的这一举措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具有示范作用,值得各地教育机构借鉴。

哈尼族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棕扇舞原为丧葬仪式中的舞蹈,舞者手执棕扇,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惟妙惟肖的模拟白鹇鸟,表达了哈尼族人对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求。为了将这些原生态舞蹈传承下去,当地优秀的舞蹈表演者自发的教授学生棕扇舞,并在“六月矻扎扎”“十月扎勒特”等传统节日盛会,融入棕扇舞等文艺表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不仅促进了哈尼族传统舞蹈的传播,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等社会组织,也积极投身到对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2021年5月22日,“2021中国·红河音乐、舞蹈学术高层论坛”在昆明隆重召开。会上宣布了哈尼族乐舞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架构起高校与原生态哈尼族乐舞之间的桥梁。以哈尼族乐舞研究中心为聚合点,一方面可以辐射到红河学院为代表的各高校,为广大师生在该区域开展田野调查、学术研讨、民族志撰写等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覆盖云南省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哈尼族聚居区,抢救哈尼族濒临消失的传统舞蹈,传播哈尼族乐舞的文化内涵,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这一创举将对哈尼族舞蹈的隽永流传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助力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垂馨千祀。

 

4.厚植与积淀,筑牢民族团结

受一系列历史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参见苏联教育体系建立,各专业之间窠臼固化。舞蹈学科内部下设三级学科,分方向精细化培养学生。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倡导各高校在我国原有学科基础上,通过学科整合,开拓创新,凝练特色,建成能反映中国特色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话语水平的世界一流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对今后哈尼族舞蹈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舞蹈学科的融合改革,要厚植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上。哈尼族人对长者的尊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态,坚韧不拔、虚怀若谷的民族心理等浸润在哈尼族舞蹈肢体动作中。舞蹈教师应转变观念:授课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更要把优秀的哈尼民族精神传承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动作教学与哈尼族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例如,在教授棕扇舞时,通过棕扇翻转高度不超过头部的特点,阐释棕扇舞在丧葬仪式中流变的历程。棕扇舞表演经常选取在神树周围,渗透着哈尼族人怀古思亲,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长辈的敬畏,运用棕扇模拟白鹇鸟又体现出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新文科不是对传统文科的彻底遗弃,而是在深厚文化积淀中探索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出路。因此,对哈尼族舞蹈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哈尼族民族文化的不断挖掘中,从经历历史长河洗练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守正创新,铸就精品。

其次,将哈尼族舞蹈的教育传承回归至民俗语境中。通常民族舞蹈与民俗活动相生相伴。在民俗活动中,舞蹈除了抒发内心情感,在增进人际关系,实现代际传承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哈尼族传统节日众多,如老人节、六月节等,每逢这些传统节日,哈尼人都会举办盛大的歌舞活动。在日常的婚丧嫁娶中,能歌善舞的哈尼族民也会进行歌舞表演。新文科下的舞蹈课堂可以与哈尼族民俗活动相结合,在真实的民俗情境中体味淳朴的哈尼族舞蹈。

再次,在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可以创新性的将舞蹈与哈尼梯田进行结合。哈尼族人多生活在山地中,道路崎岖,不利于耕种。勤劳聪慧的哈尼民众将山地改造为梯田,进行水稻种植。长期劳作的身体形成了哈尼族舞蹈重心下沉,塌腰撅臀的特点。学生通过在哈尼梯田的实践劳作,一方面可以领略到哈尼梯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先民智慧,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在真实的农业劳作中与一代代勤劳质朴的哈尼族人对话,感受舞蹈动作所蕴含的厚重积淀。

最后,以新文科为指导,有效利用新兴科技,开展数据库建设;在高校舞蹈课程设置上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有益探索。参考“数字敦煌”的构建机制,广泛采集哈尼族原生态舞蹈,将哈尼族舞蹈进行数字化建设。邀请优秀的舞蹈教师,甚至是哈尼族舞者以慕课或其他视频平台进行课程教授,使更多的孩子接触到精品舞蹈课程,推动哈尼族舞蹈传承。通过构建哈尼族舞蹈教材体系,建立以民族为基础纵向研究的脉络,形成集表、教、演等聚合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开展哈尼族舞蹈教学,学习哈尼族文化历史理论,熟悉哈尼族音乐节奏,用有思考的身体对原生态舞蹈进行阐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扩展到中国56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民族舞蹈,在“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思想指引下使学生接纳外来文化,跳出风格维度,认可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民族大团结。

 

5.结语

科学技术的浪潮奔涌而至,新文科的提出恰逢其时。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哈尼族舞蹈的教育中,我们应基于对新文科的全面认识,探索舞蹈教育在新维度下的教育模式,以哈尼族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其他学科手段,助力哈尼族舞蹈的传承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夯实民族大团结,以肢体舞动的方式向世界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期待哈尼族舞蹈在新文科视阈下蓬勃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