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近年来,随着就业、升学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深入分析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进行预防,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助力其健康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科学,其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用积极向上的方式和方法给人以心理暗示,通过心理暗示改善或消除人们的消极情绪,激发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强有力的助推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半以上直接或间接与家庭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其一,家庭关系复杂。一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从小未跟父母生活等原因,缺乏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畸形关系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先天的性格问题,亲情的缺失或情感的打击使学生在情感方面极度敏感,父母之间感情不和、家庭环境成员间关系不融洽都是学生性格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二,经济条件差。大学校园不同于高中,学生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水平各不相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村学生来到学校后会感受到消费水平、生活习惯方面的明显差异,虽然国家助学政策日益完善,学校会给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补助,但对于生活消费水平日益提升的大学生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家庭条件的差异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和嫉妒心理,不同层次的消费水平也会使学生很难融入“圈子”,而大多数农村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久而久之心理问题逐渐显现。其三,突发家庭变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家庭变故,父母一方突然离世或身患绝症,家庭成员失业或突然失去唯一收入来源。重大家庭变故会使学生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当学生发现现阶段自己无法为家庭提供有效帮助时,自身会产生无力感,会自我否定,从而影响个人学习生活。
(二)生活环境变化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大多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有父母家人、亲戚朋友的照顾,一个城市的同学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习惯,即使住校每周或每月基本都能与家人团聚。老师的关心、父母的照顾成为学生时代的一种习惯。到了大学,独自一人,远离曾经的家人朋友,与生活习惯迥异的同学们住在4个人甚至6个人的宿舍,自理能力差异、生活习惯差异都成为宿舍矛盾的导火索,复杂的宿舍关系不仅会引发学生间的相互排挤和冷暴力,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异常症状。更为典型的是,这样的宿舍关系不仅会影响双方当事人,也会影响整个室友的身心健康。笔者在校工作时就遇到宿舍同学因作息和生活习惯问题不和,分成两个帮派的状况,有位女生每天身处两方的矛盾争吵中,因不愿参与两方争端、不站队而被同学孤立,无故被扯进宿舍矛盾中。长期处在不和睦的宿舍环境下,该同学渐渐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三)学习压力
大学学习方式与高中大不相同。高中学习压力较大,老师每天高压式的知识输入和高强度的作业量占据了整个高中阶段,在人生最重要的三年时间,家长对孩子也是关怀备至,时刻关注孩子动态。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听到高中老师说过类似这样的话:“高中三年一定要努力学习,等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在学生印象中,大学生活就是自由自在,就是严进宽出,学生考上大学抱着一种自由解脱的心态,像脱缰的野马。然而,迥然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自暴自弃。据笔者了解,部分学生在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在考入国内名牌大学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名牌大学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尖子生,这些在老师、家长聚光灯下长大的孩子在大学期间已不是曾经的人中龙凤,沦为年级的中等生甚至后几名的学生,巨大的成绩落差使他们难以接受成绩上的不如意,从而导致心理疾病。此类现象近年来在知名大学中频繁发生。
(四)就业、升学压力
大学毕业生面临最难的人生选择是考研还是就业。一些同学考上大学后突然没有了奋斗目标,对未来一片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合理规划生活。又因大学课堂管理较为宽松,个别同学将大量时间用在聚会、打游戏、看直播等方面,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时光;到了毕业关口,看着身边同学,有的考研成功、有些找到心仪的工作,突然发现自己既没有优秀的成绩,也没有丰富的校园经历,这才幡然醒悟。目前,各大高校学生都将考研定为大学期间的主要学习目标,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开始着手准备研究生考试,而研究生考试人数和复试分数线也随着人数的增长而水涨船高,2022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增加了80万,部分大四毕业生在考研前夕因升学压力患上抑郁症,需要定期服用药物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部分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压力逐渐显现,有一份优异的简历仅是应聘路上的一块敲门砖,而想要得到理想的工作,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通的履历都成为现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也由此逐渐显现。
三、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现实中,大多数学校未达到这一比例,一位辅导员的带生比例一般是规定的2~3倍。巨大的带生数量使辅导员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了解所有学生,甚至部分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与老师有过交流。辅导员在校期间的工作较为繁忙,党务、资助、三评、就业等学生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应接不暇,难以抽出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身兼数职的辅导员再次冲锋在前,可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心理指导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有限,一些复杂问题只能依靠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或建议学生校外就医。近年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当部分同学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时,高校专业老师人员不足,配备人员和专业测试设备不足,学生无法及时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单靠几位心理咨询老师远远无法解决当前严峻的形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较弱
全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新生进校伊始就会进行心理健康测评,随后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等活动。虽然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部分同学鉴定自身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帮助,但宣传教育形式的参差不齐、宣传形式的单一化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且效果大打折扣,多数身心健康的同学往往认为这样的讲座是在浪费时间,未能有针对性地对有需求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而对于真正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而言,他们的情况并不能依靠单纯的宣传教育得以解决,而是需要更加符合自身的精准化引导和治疗,这样的讲座和辅导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针对性,无法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多数同学的问题无法在校内解决,还要依靠医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三)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都由每个学院自行设立,每个院系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大不相同,甚至有些学校并未设立相关机制。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家长不愿让学校知道学生病史或相关情况,寝室同学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经常出现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但无人知晓的状况。以笔者的一位学生为例,该生学习成绩优异,在日常学习中,其室友、班干部、老师都未发现异常,通过校医院心理咨询室老师沟通才了解到她近期状态不佳,主动去咨询室就医。联系家长才得知她很早就有抑郁症,家长希望老师不要告知寝室同学。由此可见,如何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一)加强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团队建设
在辅导员师生比例严重不均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尤为重要。现阶段高校各院系的辅导员身兼数职,即使在业余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学习及培训,但由于心理学属于较为系统的专业,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辅导需要。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贴心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往来,给学生以信任感和安全感。因此,学校既要加强对全体辅导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层面的培训,提高全校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需要在院系辅导员中选拔较为出色的老师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团队的一员,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培训后的辅导员老师相对于普通辅导员,拥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上的一般问题。同时心理健康辅导员应下沉至学院,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学院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补齐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
(二)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加强学生人格培养
学生人格培养极其重要,许多心理健康异常学生往往有家庭教育或父母引导上的不足和缺失,先天不足需后天弥补,辅导员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就扮演了这一重要角色。辅导员作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存在,有机会成为学生交心的朋友。其一,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可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或环境变化时,不应消极懈怠,躲避退缩,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和运用,发现学生的自身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锻炼品格,以良好的状态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从而改善因家庭等先天因素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其二,家庭成员也应与老师积极配合,认识自身不足,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尽量将家庭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三,对于学生而言,积极进行自我改变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面对问题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勇于面对问题,不怕困难。当出现学业与就业问题时,直面问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发生内在改变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当前,各高校愈发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管理机制,在学生工作考核中对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考核比重也逐渐增加。但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入校初期的心理健康筛查和每年定期的心理健康排查可以初步将较为严重和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筛选出来。辅导员应当在学年内逐一与所带年级同学进行一次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可初步将性格内向或特殊家庭学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情况。其二,应建立学院、班级、宿舍、家庭、个人为一体的5级心理健康联络制度,每一级均设立专门负责人,同时明确个人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发生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其三,及时跟踪反馈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不稳定性。因此,要对特殊学生建立工作台账,利用5级心理健康网络制度实时更新信息,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定期与学生及家长谈话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最新信息,做到事前预防,事后反馈。
(四)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方向就是将人类情绪体验、个性品质与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学生虽然是独立个体,但仍然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除定期举办具有针对性的讲座、知识问答等活动外,可主要从两个方面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抛弃以往一味地填鸭式教育,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空间,让部分有需求的学生能实时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针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提前干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心理教育专栏,让学生与老师及时在媒体平台上互动。与此同时,可搭建线上咨询平台,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也能及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
五、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点,更应当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老师,其有责任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