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的现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大国形象日益凸显。我国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纷纷来中国求学。教育部于2010年就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开设热门实用性专业、增设国家、省级奖学金等,使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突破了50万。据2020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日前发布。统计显示,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约为18万人。留学生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力点。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留学生培养主要还是在汉语培训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较少,留学生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发挥固有的优势,因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向来是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用人单位紧缺技术型人才,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对留学生培养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为国际社会输送更多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我院为例,我院地处地市级,地域劣势,再加上学院来华留学办学模式缺乏职教特色与创新,专业教育国际化基础薄弱,学历层次较低,学历教育发展困难。如何进一步拓展我院国际合作平台,增强我院教师的国际教育视野,提升我院教育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是每个高职院校需要继续研讨的问题。
职业院校来华留学办学模式缺乏职教特色与创新主要表现为培养模式上没有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高职院校现在在培养留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作为汉语培训基地,而不是倾向于留学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训特点导致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方面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在汉语等级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极大提高通过HSK的比例,这样就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相符,也难以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问题,高职院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的外国人才。高职院校留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留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还能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留学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
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培训者业务精湛,6年之内成为业务骨干”,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把握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要了解“一带一路”对外合作上中国的企业在存在的技术壁垒。为帮助这些中资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前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因此学院要研读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报告、政策、法律等,研究国家政策中重点扶持的对接型人才种类和企业类型,分析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同国家急需人才的种类,确定重点以及热门技术技能型国际人才的种类。同时学院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和不同国家的学习语言的留学生进行深入交谈,了解他们今后的就业方向,了解每个国家所亟需的人才,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招收留学生,进行学历教育,对不同的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具体的培养模式。
明确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优势,来确定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别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订单式”培养方向,以此来实现生源的稳步拓展。学院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是的哪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与当地的高校以及或者是经贸组织等部门进行交流,获得他们在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要需要主动出击,积极挖掘和自己学校专业度匹配高的跨国企业,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订单式的联合培养模式。“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无论对于院校还是企业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院校通过订单式的模式,解决了招生的时候,万一某一专业人数留学生人数不足,不足以单独开班,而被分配到各个系部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的局面。因为即使是已经通过汉语水平等级较高考试的学历生也表示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很吃力,不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具体表现在:听不懂老师的汉语授课内容,看不懂书上的专业表达,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压力大,得到授课老师单独指导的机会较少,课后学习任务压力较大,要把相关的知识点一个个翻译成英语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订单式培养,解决了公司招工难以及招工费用高等问题。
中非经贸博览会将永久性落户湖南长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湖南省与非洲国家在农业、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非洲尼日尔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生产部门。同时尼日尔基础设施落后,工农业基础薄弱,对外来投资依赖较大,仍处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在广泛的领域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我院借着省里面顺风车,联系到了相关的企业和院校,成功承接了其中的教育类合作项目:培训非洲尼日尔企业技术员工和为他们培养三年制的专业技术大专人才。双方就选派优秀的尼日尔高中生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历教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此为契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留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究。
明确培养任务
根据“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后的就业大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情况:一是回本国就业的;二是留在中国就业的。留学生需要也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技能:一是符合国际标准也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二是专业的汉语水平;三是需要较好的文化适应能力。这个不难理解,我国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厂招工,技术员不止是要通晓本国的标准,还要知道中国的标准,更要知道国际标准的操作程序以及技能,否则换了一个公司,换了一个国家,标准不一样,就不会用了。在中资企业工作,能听懂中文、看懂中文,理解中文,这些技能都是与工资息息相关的。最后既然在中资企业工作,就要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这种氛围,所以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文化输出教育,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人。同时能加大对中国优秀企业的宣传。留学生在中国院校和中国企业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将切身接触到中国院校和企业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这将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为中国和我们国家优秀企业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
因此,根据不同国家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任务,“一带一路”视角下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为“实用汉语+专业技能+文化适应培训”为主的模式,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外国人才,全方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结语
随着各国之间教育交流的不断加深,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因此提高生源国质量,不断创新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不仅能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还能促使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培养能够朝着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将留学生的培养计划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针对性地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技能型人才不仅精通汉语,掌握一门精湛的技能,并且还了解认同中国的文化。这种教育促进就业,就业带动教育的良性互动必然推动职业院校自身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群建设水平。同时还能以各国留学生为契机,实现宣传辐射的目的,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一起画一个大大的发展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