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问题的探究
党的十九大会议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促进我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实现把创新始终放在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位置上,并强调要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在这一时代中高校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了给我国输出更多专业性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要求高校能够在创新创业发展中善于探索,实现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创新创业手段,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一、针对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情况的探究
虽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但是依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现状探究,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深度融合,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合理融入双创教育。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中就业指导工作应坚持围绕着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而落实深化改革,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融合上的问题,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完善性和专业性,较为独立,和专业教育未结合,甚至和实践相互脱节。与此同时,专业性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是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保障,但是由于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所以很难最大限度地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所具备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随着当前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也正是由于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加,所以要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制度的优化创新。在新时期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的就业指导模式逐渐发展和成熟,并且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培养了许多专业性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以及创新能力良好的高科技人才,但是其中依然存在各种缺陷,像未能沿用当前新型的教学理念、专业课程结合度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较为单一、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而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各种压力。
二、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问题的探究
为了实现在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应关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始终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我国是创新型国家,所以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承担起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提升综合国力的责任。而怎样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各高校应当关注和有待处理的主要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迎合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而专业任课教师也要在日常专业课中融入创新教育,落实各方面、各角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只有让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提升处理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
要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当前就业形势,落实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李克强曾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激励着国人的创新激情,实现精神层次的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有着较高期望值,但是在看待问题时过于单一,并未形成艰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抗挫的能力较差,希望追求稳定的工作,有着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自身的顺利就业。在面对各种就业压力时,学生们很有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自身发展,所以要重视对学生健独立人格的培养工作,全面挖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批判意识,避免学生存在传统就业观念。
体现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利用优势,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实践平台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像在高校内部实现构建创业实训基地,并积极地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创新创业技能,还应鼓励创新创业项目申请,针对于立项项目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像场所、技术和资金,让学生踊跃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更多创新创业经验,掌握各企业发展方向,而各企业也能了解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实际情况。落实产业或技术孵化和转化。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就业论坛、大学生创业班等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有着更加广阔的创新创业思维和途径。
三、针对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对策的探究
(一)优化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应注重优化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制度,这就要求要具备组织机构,并将其当做基本保障,实现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教研室,通过这种手段来吸引更多专业性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参与其中,为高校就业创业系统的顺利进行给予各种各种建议。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文件,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制度可依,并在这一背景下集思广益,全面调研,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方向。另外,制定合理科学的奖惩机制,高校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自身专业性性技能直接影响各项工作,所以要为创新就业指导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落实进修,深造学习,并给予项目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热情,具备正确工作态度。总体来说,为了组织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就要提升创新创业教师引入门槛,重视创新创业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低,并在创新创业实施中高校还要落实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教师准入机制,招聘更多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二)创新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
创新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手段是很难迎合学生多元化特征的,所以高校要优化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并时刻关注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性,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提供多样的就业指导服务,像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采用,大数据技术的合理采用会实现对事物的信息全面、细致化获取,并符合实际,而到大数据技术也能实现对学生特点、专业、就业情况开展精准化帮扶和定位,这就要求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大学生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探究和分析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帮扶和指导。与此同时,依据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探究,采用大数据统计分析专业就业区域、薪资待遇、工作内容,会落实明确毕业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发展前景,并且对低年级的学生也有着参考价值,实现让其在第一时间调整学习思路,为后续更好地步入社会,提升就业率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互联网+”也正在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采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也要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发挥“互联网+”及时性、海量数据等特点,促使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大学能够获得及时信息,更好地拓展思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三)及时转变以往就业指导思路
为了更快地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及时转变就业指导的工作思路,关注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工作,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深度融合,还要实现采用网络新媒体资源,第一时间推送和就业相关的信息、政策以及心理咨询等,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线上线下”精准化帮扶,合理调整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形式,把就业指导服务提前化。另外,还要定期开展模拟面试、创业计划书撰写等具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踊跃参加,提升就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四)制定高校就业指导专业课程
高校应依据当前社会用人标准来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中要注重强化隐性课程设置工作,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高校要积调动积极因素,在社会范围中创设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氛围,在这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还要加强宣传,要求高校从各个角度对学生未来就业开展专业化指导,积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并加强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训练工作[6]。
优化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所谓通识课程其实就是以必修课为形式进行的基础课程,通识课的落实会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让具有创业才能的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建设中。一般情况下,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电子商务、公共关系等,而上述各内容的学习都会让学生掌握当前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和岗位,并缓解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减少就业指导人员的负担。
合理增设创新创业技术类课程,创新创业技术类课程一般都是以选修课为形式实现,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创业发展实际情况来合理化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业计划书制定等各个方面的重点知识。
四、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下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还实现依据当前社会对优秀人才提出的个性要求落实打造专业性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对群体成员进行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我国输出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所以说,在当前社会中为了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实深化改革,就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当中,实现优化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创新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及时转变以往就业指导思路以及制定高校就业指导专业课程,最终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