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的健康程度比较高,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在毕业求职阶段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在大学教学中,不仅需为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同时还可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对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一、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在高效教学中,体育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在体育教学中,需将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掌握体育运动技巧,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为学生弘扬体育文化以及体育运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有一定区别,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适宜的教育引导方式,改善学生心理状态。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二、学校体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对社会交往理论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其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时,可采用肢体行为、语言行为等方式与其他同学进行协调配合,强化情感沟通,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根据国内外心理学专家研究,人的心理状态病变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人际关系失调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与周边人的人际关系,则内心越来越孤独,长此以往,可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均需多人合作,因此,人机关系具有群体多向性特征,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相互合作,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可逐渐提高人机交往能力。另外,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如果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竞赛项目,则其性格更加活泼开朗,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可形成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率[1]。
(二)有利于缓解心理焦虑
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形成健康向上的性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可更好的抵抗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可组织体育竞赛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运动过程中调节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思维模式,享受竞赛过程。在比赛过程中,如果获得成功,可增强自信心,而如果比赛失败,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总结经验,在后续锻炼中进行针对性改进,以期能够在后续比赛中获得成功。另外,通过社会性调查分析,如果学生体育锻炼频繁,则与常人相比自信心更强,一旦遇到困难,往往更容易宣泄焦虑、紧张的情绪。
(三)有利于磨炼意志品质
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其精神状态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精神状态,振奋精神,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更好的迎接每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并努力克服。
(四)有利于促进智力水平发展
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其思维模式不断转变,可促进大脑皮层发展,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作用,使得大脑系统更加灵活,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当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时,还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调节能力。
(五)有利于塑造优秀人格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要求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加强身体素质培养,丰富体育运动形式。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兴趣以及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运动环境,营造轻松和自由的学习氛围,发展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机交往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心理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现如今,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必须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至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意识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锻炼身体素质,同时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和修养。另外,学校还应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重点突出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的能力及素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技能可直接影响实际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教师专业培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技能的提升,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第一,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积极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疏导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实际情况,据此对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第二,教师应加强个人品质培养,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优秀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榜样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高校体育运动项目类型比较多,而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在体育锻炼中,如果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比较低,则参与度较低,很难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不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不同体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有一定区别,比如,慢跑、游泳均属于中等强度运动项目,学生参与这类项目运动,有利于放松心情,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太极拳、长距离步行属于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参与这类项目运动时,能够提高安静感,调整性格,避免遇事急躁。健美操、排球为对抗联系内容,学生参与其中,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缓解学生焦虑情绪。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掌握分清形式和应对方法,提高锻炼效果,而在学生的单人练习过程中,可调整胆怯、孤独的不良情绪。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状况等,据此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丰富不同体育教学活动形式
根据心理学专业研究,如果人的能力能够适应挑战,则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而如果面对高难度挑战,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在挑战失败后产生挫折感。对此,学生应在个人运动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形式,满足心理需要。比如,有些学生运动能力比较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教师可对其安排难度比较低的活动形式,同时加强辅导和帮助,适当的提供鼓励和表扬,使其能够逐渐感受到体育运动中的乐趣。有些学生的运动能力比较强,在体育教学中甚至会产生自负情绪,如果体育锻炼难度比较小,可能会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对此,可对这类学生安排难度比较大、挑战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自我。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情境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另外,还应对教学素材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联合应用讲授、示范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塑造良好品格。比如,可组织体育比赛活动,使得学生在参与比赛时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体育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布置场地,选择适宜的教材,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高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创建高效课堂[3]。
实施分层级式体育教学模式
不同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差异比较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比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对于团体训练项目的参与积极性比较低,对此,可鼓励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集体运动项目中,在运动过程中转变不善交往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情绪焦躁,可引导其参与太极拳训练、慢跑训练中,培养自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调节心理状态。
(七)将健康心态和意志力精神渗透至体育教学中
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需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品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体育运动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对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重点关注学生意志力训练和培养,将日常教学、竞赛活动等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强化学生意志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效大学生优质人才培养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可分为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两个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能力及素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选择适宜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不同体育教学活动形式,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情境,实施分层级式体育教学模式,将健康心态和意志力精神渗透至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