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现状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之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好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理应结合专业、产业、社会几大主体的需求,结合学生个体需要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真正令思政课入脑入心。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现状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课程思政”、大思政的视角,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程德慧指出,“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应明确主体责任,凝练好“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思政元素和教学技巧,系统设计“课程思政”递进教学路径,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付丽丽、周文山指出,产教融合背景下要全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需深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行业与专业的融合,推进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产教融合困境研究
如:王明兴、孙薪妞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班级思政教育困境探究》中,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管理不能完全契合指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班级思政教育困难的原因;解晓军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及策略初探》指出,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是产教融合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建立切实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立高素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机制来解决等。
(三)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紧紧抓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思考,如:邹俊滔、曾学龙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策略分析》从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化教学课堂,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学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对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张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研究》中指出,从加强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制度设计,确定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的目标、内容、形式,研究产教融合的操作办法、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形成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推进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体验培养模式等。
通过对已有资料梳理显示,现有研究成果侧重于产教融合下思政育人理论层面的普适性研究,侧重于产教融合下思政课实践育人一般性研究,缺乏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性、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思政课如何结合专业、产业、社会几大主体的需求并满足学生个体需要进行守正创新、精准育人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二、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的机遇与挑战
(一)育人主体的多元性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强强联手打破了传统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企业、行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当中,构建起一个相对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社会专家等多元主体共同育人的良好格局。然而,相较专业课而言,思政课作为公共课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的交往渠道、交流平台有限,很难把握住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需求,不利于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政课育人服务,多元教育主体如何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最大合力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政育人工作是不小的挑战。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企业、行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大势入驻”,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学校环境由相对单一封闭转变为多元开放,这为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真实的“训练场”。同时,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的文化也伴随其一同“入驻”校园,为质朴的笃学修德校园文化融入了多元的社会组织文化,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然而,对未经世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而言,在更为“真实”而复杂的校园环境里,在多元而混杂的校园文化浸染中,由于缺乏较为成熟的理性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有可能陷入道德、价值迷失的沼泽,学校所建构的意识形态体系也易受到冲击,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责任更加艰巨。
(三)教育效果的突显性
随着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多元社会育人主体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实训实习指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让学生在校就能提前进入“实战”模式,实践效果明显。然而,一方面,多元教育主体对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同,高职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为目标,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多数企业而言,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更加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容易出现“重经济、轻思想”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企业相关人员而言,受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企业员工的影响,要把握在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一些起步较晚,自身企业文化还不长,体系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的企业来说,难度就更大了。多元教育主体构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俨然对思政课这个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引领要求。
三、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创新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以为高职扩招的多样生源提供与专业产业紧密结合、分类分层的思政课服务出发,通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主导,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社会专家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联通岗位、重构课堂、校企联动、多师共育,以“以生为本”为教学理念,以“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为教学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进行“量身打造”专属思政课,着力改变思政课教学中的同质化倾向,积极构建高职院校“思政+专业”递进式育人体系,切实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课程教材为基础,深度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课课程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系部专业畅通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的交往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掌住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需求,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政课育人服务。通过思政课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一显性主线与各专业人才方案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一隐形主线的深度对接,形成双主线贯穿始终的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我校人文艺术学院川北灯戏专业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深度对接为该专业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材章节为序的模式,进行专题式内容重构,为该专业量身打造了《做时代新人 扬青春风帆》、《艺同筑梦 奋斗有我》和《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三个专题共24讲内容。
(二)以思政互动课堂为基础,深度对接专业共育实训
紧密结合专业实训方法和特点,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建立模块化的课程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迁徙能力,助力“1+X”技能学习。以我校人文艺术学院川北灯戏专业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紧密结合该专业表演、创作等特点,充分整合校内“川北皮影工作室”、“木偶技能大师工作室”、“川北大木偶演展中心”及校外的市川剧团、川北大木偶剧院等资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形成闭环知识链,构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的教学内容链。例如在专题二第五讲中,与灯戏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围绕“全面小康、精准扶贫”等主题进行剧本创改编、表演,将专业实践和思政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综合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任务参与度的明显得到提升,通过紧密结合专业的思政课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三)以融通育人平台为基础,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精神,以思政互动课堂、社团基地、网络空中课堂三维一体的融通育人平台为基础打造一支团队师德师风高尚、结构科学合理、教师能力突出的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多元教学主体,构建多维评价机制,形成活页式教学手册。以我校人文艺术学院川北灯戏专业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教学基地建设,将川北灯戏非遗传承人、川剧团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专家引入课堂,实现课程教学多维主体参与教学,师资队伍老、中、青梯队渐进式育人,实现师资队伍内部知识共生、共享、共融,从而凝聚最大育人合力突显了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责任。例如在专题一第二讲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灯戏专业学习,需要树立对所学灯戏文化的文化认同,设置课前任务“行走的课堂——对话老艺人”,通过和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 学习老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坚定对灯戏这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我们是灯戏的学习者,也是灯戏的传承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从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