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高校教师造就“品行之师”,须具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思想动力

2024-08-20教育论文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如何在学问之师的教学目标下,造就终身的品行之师?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必修课。如何做到立德以树人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如何在学问之师的教学目标下,造就终身的品行之师?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必修课。如何做到立德以树人,做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是教育者毕生需要学习、需要探讨的课题。如何真正落实明德教育?是每一所高校的核心任务与指导思想。

一、高校教师造就“品行之师”,须具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思想动力

“敬业爱生,身正为范”, 汉代扬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首次提出了“师范”的概念。董仲舒推崇“德教”,“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如今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对高校教师除了学术评价,更重要之处在于道德评价。办好一所大学,关键是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的品行与育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提升教学技术、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每一个高校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对于“德育”的一份职责与担当。唯有完善“传道”,才能实现“授业”,才能为“做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坐实自己的力量。当然,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可能有距离,但正是应不断通过修为,向职业道德看齐,个人思想认识与职业道德要求发生矛盾时,要服从于职业道德要求。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路上,教师都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自觉并有组织地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深造、规划,同时积极建设学生人生德行之事业。不忘初心、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只有成为更敬业、更具道德修养的自我,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二、高校教师建设“明德课堂”,须正确传达对每个差异性学生的真切关爱与谆谆教诲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核心是关爱学生,既表现在爱在教育教学的细微中,又表现在爱在日常关怀教导里。工作虽有条条框框,但绝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因人、因事、因时、因情、因理,需要用爱与诚心去对待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去关注、感悟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德育课堂”。同时,积极利用正性情绪,把“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各种问题与冲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师爱,才能从而“亲其师”,进而“信其道”。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教育工作者需要耐心从细微处出发,关注每一个不同且自由的个体,多渠道实现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倡导。

更为重要的,高校教师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高校学子,须从道德层面让学生树立起对感恩、仁爱、忠孝等传统理念的坚定信仰。立德以树人,树立什么样的人?首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即是感恩。“世界上最大的悲哀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一个内化感恩的人,是圆满具足的,是学会给予的,是不会匮乏的。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本身就是圆满的,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帮助他们认识并坚信自身的圆满,摆脱无休止的比较,实现自我认同,解决心里的饥饿与匮乏,从而学会感恩。因此,想要树立一个圆满的人,树立一个心怀感恩的人,首先就是要使其摆脱内心的匮乏感。高校老师应该做到如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圆满自足,认出幸福,面对自身的缺陷或缺失,不再自卑不安、不再怨天尤人,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发现、接纳自身完美的人,一个自信且自足的完整的人,成为一个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及国家期望的健全人才。

担负起高校教师这一职责,即代表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视为终身信念,即要甘当人梯,明德厚学,淡泊名利,力戒浮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将爱与责任奉献给学生,将知识与良好的品行传递给学生。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