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家国情怀,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家”与“国”紧密联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对“家国一体”思想进一步有阐述,孟子提出“家”是“国”之本。在《礼记·大学》中“家国一体”思想趋于成熟。笔者认为,“家”和“国”是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而“情怀”是一份情感,一种认同感。家国情怀素养是指学生与国家的关系,或者说是学生对国与家的热爱和认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能够处理好家与国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个人发展和国家荣辱的关系。
一、创设教学情境,指向家国情怀
课堂是进行历史学科育人的主阵地,重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把课堂转变为师生对话的舞台。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堂需要具有一条明确且合理的脉络,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以《对外开放》为例,本节课共有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为“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概括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从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进入到深化阶段,三个子目具有递进关系。本节课以“速度”为主题设计情境,创设三个篇章情境,“初速度——经济特区的建立”“加速度——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中国速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速度”为主题,强调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引发学生的认同感。
二、结合社会热点,感悟家国情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想要家国情怀素养有效的落实,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感悟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新闻媒介等资源关注实时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感悟家国情怀。在本节课中,以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为新课导入,引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乘坐全世界第一列高铁时的感叹。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出中国高铁:“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您好,小平同志,我是高铁“复兴号”,您看到了吗?我们的高铁时速到达350公里,我们已经超越所有竞争对手。”此时中国的高铁,已成为世界最快的列车,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依托丰富资源,探寻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探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纪念馆等资源,组织学生展开研学,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展多种类型教学活动,将历史教学与地方课程整合,优势互补,利用地方课程内容,充实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本节课在感悟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环节,利用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参观改革开放博物馆,邀请学生的家长,聊聊他们的童年,说一说身边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学校研学活动参观大连市现代博物馆以及城市规划中心,感悟对外开放对我们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此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
四、放宽国际视野,升华家国情怀
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放宽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类的家国情怀素养,立足国情与世界形势,将历史教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速度相联系,不仅要有对本民族、本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还应有以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回应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之问”,做到历史与现在与未来联系,理论与实践联系,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有行动力的公民。在“中国速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目中,介绍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用中国速度震撼着世界。2017年,素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惊呼“中国赢了”。让学生意识到,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普惠世界各国人民,从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其在更大的范围认识家国情怀,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除上述内容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在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中,我国政府有效的组织应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国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有效控制疫情后,我们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伸出援助之手,物资支持、技术共享,让学充分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大国担当,以及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调整,依托教材,设计情境,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同时教师还应探寻丰富的资源,结合热点,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升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能够解决问题,具有行动力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