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1+X”证书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职业院校“1+X”证书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政府方面
未搭建校企合作的有效通道。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需求信息对接不流畅,学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都是通过学校仅有资源进行寻找,企业寻求院校合作办学信息不通畅,不了解哪些院校有适合的专业,缺少针对性。此外,校企合作沟通不通畅,不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不能有效的构建职业等级证书体系。
“1+X”证书制度认定标准体系不完善。第一,“X”证书开发主体不明确。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皆参与到证书体系制定过程,主体不明确导致认定流于形式。第二,证书类型及级别的确定没有统一标准。中国国家公布的职业资格证书共计140多种,以及一部分由行业开发的社会化证书,但目前没有“X”证书种类及级别的数据库。第三,“1”与“X”衔接不明确,职业等级证书与课程不融合。部分证书不允许高职学生考取,没有考虑到学校教育的实际现状。
(二)学校方面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对职业技能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职业技能渗入到教学中,很多老师不了解职业实践操作、职业等级证书考取流程以及职业技能与教学内容,高职学校现有师资力量薄弱难以保障教学质量,而且也会导致学校不能根据职业技能要求探索新教学方法。
应用型课程设置不足。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1+X”证书制度下大部分课程不符合培养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需要,一部分因为用人单位学历要求高,另一部原因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学校开设的理论课较多,实践课程较少,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课程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脱节,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获得相应专业“关键能力”。
课程考核标准不完善。“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证书不仅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也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在高职学校中,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法单一,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以理论考试进行,学习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通过提前背诵基础知识、反复磨炼习题即可取得好成绩。
缺少基于职业生涯的技能培养活动。高职学生选择职业院校需要选择专业,但因为学生一直在学校生活学习对工作种类性质没有任何理解,社会阅历较浅,选择专业时多由父母决定或者随意填报,有部分同学仅仅因为专业名称或者经过学校老师的介绍产生好感而选择所学专业,但实际并没有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深入了解。
(三)企业方面
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对能力提升作用不大。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实际实习过程中部分中等职业院校只是为实习学生找到实习岗位,并不关注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的匹配关系。
参与合作的意识较弱且动力不足。高职校企合作的企业多是主动通过学校获得合作资格,企业并未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带来的长久利益。从企业角度出发,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仅可以为企业挑选人才资源,为企业不断输送优秀合格的员工,而且可减少企业岗前培训成本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成本。
职业院校“1+X”证书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建设沟通合作平台。第一,加快建设校企信息网络平台。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校企双方在合作前想要了解对方的信息都包括哪些内容,在沟通平台政府应提供规范化的电子版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申请补贴渠道、优秀合作案例宣传等,保障校企双方权益和交流沟通。第二,推动校企交流会。开展双选交流会,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现场提供政策解说、合同签约服务等,解决校企双方盲目互选,沟通不畅的问题,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及质量,并且政府在组织交流会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第三,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建设沟通平台不仅仅是提供交流的信息及线下平台,沟通反馈和经验交流也十分重要。完善“1+X”证书制度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指定主管部门,做好权利划分,负责加快完善“X”证书的认定工作,同时教育部门应定期将人才培养的成果进行汇报总结,政府不定期进行走访参观校企合作学校或企业,由相关专家工作人员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获得技能证书情况也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定期考核与结果公示。
(二)学校方面
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职学校师资短缺,招聘大量外聘教师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应对其教学经验、工作经验进行审核,并且严格按照在职教师管理考核,提高这部分教师授课质量。
科学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发展现状,做好市场调研,结合本土化特色以及社会需要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为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
完善考核制度。理论及实践课程的考核要与职业等级证书相关联,可以以证代考,顶岗考核形式通过学生实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考评达到专业技能要求的学生,学校可以颁发校企共同鉴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后应主动和老师、学长沟通等渠道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加强对所学专业认同感,利用校园各种活动比如社团活动、企业参观、校园文化建设等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养成。
(三)企业方面:积极深入参与合作
企业要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与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讨论理论知识的方向,多提出宝贵意见,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或者实训用具等资源,派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以及实习学生的培养,给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岗位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