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是德资企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带入中国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要不符合的问题逐渐出现,现代学徒制的出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共同开展教育,学生以学徒的身份的进入企业,企业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并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徒的技术水平,还锻炼了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和岗位需要之间的矛盾,对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渊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基本情况,而提出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创新点,这种模式推动了校企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人才培养瓶颈。
现代学徒制的出现是解决院校与企业间矛盾的重要产物,是从传统学徒制的衰落中发展起来的新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联起手来共同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将学到的知识及时的应用到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学习,企业也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学徒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这样能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及时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还在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人才与企业岗位无法对接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过去的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到现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领导和教师都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力图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操作技能熟练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校企的深度融合,解决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有利于为企业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员工整体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运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才培养与岗位不对接的问题,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根据学校教授的课程开设相应的岗位培训,同时企业的需要又为学校的课程教授提供了方向,有效的克服了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需要不对接的不足,在人才培养的根本环节解决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了高职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积极性,校企之间能开展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人才。将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人才招聘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节约教育资源,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公司学习,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能以较短的时间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工作效率较高,同时也减少了公司对新人的招聘和培养费用,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校企之间最大程度的双赢。
3.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成熟离不开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培养标准的进行制定和规划,企业也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专业对口的人才,解决了过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学校与企业需要不对接的矛盾,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三、高职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比国外起步较晚,目前实施的范围较小,还处在试点阶段,各项制度、政策和措施还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完善。
1.政府层面。面对现代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没有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给予足够的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从事工作岗位,由于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公司的员工,在报酬方面出现了数量上和形式上的冲突,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生产过程时,出现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出台具体的、正确的政策和法规,为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真正落实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当前存在的多方矛盾。
2.学校层面。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试点阶段,并没有推广和普及,各方面的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因此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流于形式,深化校企合作的政策改革也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学校虽然相应了国家的号召进行教育改革,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许多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实际的沟通方案和人才培养策略,并没有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教师资源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方面较弱。
3.企业层面。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招聘人才都以为企业带来利益为参照标准,目前大多数企业人才培养意识不足,认为人才应该由学校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的矛盾。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还会占用企业的资源,培养周期较长,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因此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师傅指派的问题上不够完美,一个师傅带很多学生,导致学生不能与师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正真参与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规划中,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
4.学生自身层面。学生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和对象,直接影响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推行效果。现如今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毕业后工作,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公司学习,由于学校的宣传不到位、社会对该模式的负面报道等原因,学生对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不够全面,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去企业当学徒卖苦力,这些偏见和误解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四、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来看,造成模式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存在不足,因此,要从多角度出发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进入我国开始,就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根据国外成功的经验,要想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发展,首先要有配套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完备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学徒制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学校能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实习的各项开支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减轻学校的压力,提高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接受学徒制培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减轻企业经济压力,激发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热情,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解决学校教育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
2.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场所,学校要从自身出发,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高职院校要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调整和改进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划,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落实新模式改革,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经济条件,积极稳妥的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校还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师体系和教育规划,完善学生的考核体系,培养学生多面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3.企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是学生参加实习的主要场所,应该和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制定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师傅的选拔标准,和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企业要意识到自身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获得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后,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岗位,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学徒进行专业的指导,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和升级储备坚实的人才资源,改变人才培养与自身无关的错误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从而实现为企业节约招聘成本、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目标,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4.学生要从根本上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新模式进行全面的了解,改变对其的刻板印象和错误认知。积极了解学徒制的优势,配合和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后,积极到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巧,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较晚进入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新模式的重要实施场所,虽然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进展,但其中也不免存在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本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革和探索,加强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扩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范围,增加其长期实施的可能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提高社会公众和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