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成
高校第二课堂的定义
高校大学生的“第一课堂”是专业课堂。“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需要进入教室接受授课的各类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一课堂外的学习内容统称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在横向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互为补充,交叉深化的关系;在纵向上,二者的关系是主干与枝丫,不能脱离而单独存在。
第二课堂具有大学生参与度高、直观性强、吸引力大的特点,它是高校对于第一堂课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一方面也可以将乏味且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以更加活泼生动的形式立体地呈现出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感知”、“践行”、“意会”的统一。
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成
(一)思想引领育人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就要培养优秀学生骨干、树立楷模示范学生以及坚持理论创新研究;坚持每学期的团支部“创新月”活动,争取做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相关节日、纪念日等做好主题引领;打造新媒体网络平台,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传播青春思想政治教育。
(二)校园文化育人
秉承“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学校精神,以“多节多赛”为主导(阅读节、诗歌节、外文节、社团联合节、音乐节、校园辩论赛、舞蹈健美赛、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演讲比赛),以“双百工程”为目标(每学年举办50场文化、学术讲座,组织50项科技、文化参观),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营造“青春、奋斗、创新、团结”的大学文化氛围,真正实现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三)创新创业育人
高校通过聘请创新创业典型模范和知名优秀企业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积极组织学生自发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高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创业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
以“五坚持、五结合”为原则,借助社会团体力量,大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建沈阳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各类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内化校训,增强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第二课堂问题表现
(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统筹设计不够完善,衔接环节不够细化
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与第一课堂衔接上,形成合力。承担第二课堂的部门在日常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分工大于协作,各自组织开展活动,有时候会给基层带来一定的工作负担,没有形成妥善的育人机制。
(二)专业教师在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中兴趣不浓,参与度和指导力不强
部分教师因为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对整个第二课堂的参与性不高,不能在第二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重视理论教学的作用,而忽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影响。
高校第二课堂问题分析
(一)部分教师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
部分教师对于第二课堂的体系构建仍然不能够全面的认识,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认为第二课堂属于大学生开展的文体活动,所以导致在对于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和配合度不高,使第二课堂的开展具有“机械性”;二是教师在对第二课堂的有效认同和统筹安排上不能够妥善的处理,这就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与第一课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
高校通常情况下会完善政治机制以达到改善部分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然而,专业教师在参与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相关激励政策并不完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这就影响了高校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指导的配合情况。
第二课堂问题改进措施
(一)统筹推进,优化设计,形成育人合力
健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推进机制,全面调动学校各级力量,如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以点带面让各个学院都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工作机制中来,合理规划,明确要求,提高效率,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与各平台之间的无缝衔接、充分对接和有效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能够合理有效地结合。
(二)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体系安排中,将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安排与第一课堂教学体系相结合,使课程活动具有统一性、结合性的特点。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进度,制定详细的第二课堂课堂教学计划,结合第一课堂的学分管理,建立针对学生相应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高效结合,使高校学分制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使高校达到真正实践育人的效果,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实践式学习。
(三)制定政策,完善机制,激励教师参与
在改进的过程中,高校要完善政策制定、鼓励教师参与,进一步扩大第二课堂的宣教力度,提高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育人的认识程度,深化第二课堂的认知教育。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在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职责任务、评价考核、奖励表彰上予以明确的认识和评价机制,通过完善和提升关于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政策,提高全校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