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学生在学习该门学科时不能仅凭死记硬背,还需要加上科学探究作为辅助,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科学思维是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思维,也就是说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科学探究过程其实就是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然而,由于小学生具备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相对缺乏基础知识,科学探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帮助小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一、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要点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掌握以下4个要点,以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塑造学生的科学本领:第一,关注生活细节,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之处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培育科学思维与生活知识的储备息息相关,对学生来说,只有关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更容易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萌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想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第二,关注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良好的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教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项科学任务。第三,关注推理分析,引导学生在逻辑演绎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科学知识的获取不仅与教师课堂教授内容有关,还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密不可分,而加强推理分析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步步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演绎能力。第四,关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转移和拓展知识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完成某项知识学习,更在于培育学生长远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拓展延伸知识点,以优化教学成果。
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在动手探究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在做事之前若不进行深入思考,在做事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而小学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也应如此,在探究活动开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而后再让他们开始动手操作。学生唯有充分思考过,想好了再做,清楚明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同时知晓探究过程中的各个注意事项,才能够尽量避免科学探究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进而保证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动手探究前进行思考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提出的问题“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例,开始科学探究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如果是你来做这个实验你会怎么做”以及“面对实验你首先应该考虑什么问题”等。经过科学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烧杯、盐、水、量筒、玻璃棒以及天平等与实验相关的各种仪器的不可或缺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在如何取盐这一实验步骤中,学生在称重时应将食盐放在烧杯中,而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避免由于食盐粘在托盘上造成误差,进而影响实验结果;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一定要牢记不能直接用手去拿砝码,而是要用镊子夹取砝码。在科学探究实验开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实验想法与步骤具体化、书面化,而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科学实验是一个极度严谨且具有逻辑性的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参照一定程序,绝对不能肆意妄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而,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各种问题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做好实验规划及安排,排除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减少实验误差的出现,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
(二)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别人的经历即使再精彩,也不属于自己,如果不亲身经历,则无法体会经历者在经历这件事时的心情以及相应感受。科学探究活动同样如此,如果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仅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或者教师实验演示学习,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学生无法真正深入思考科学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只是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路死读书,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旦遇到问题,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绝对不是自己努力解决,而是直接寻求他人帮助,这样的人缺乏创新能力,又怎能奢求他们成为利国利民的人才呢?又怎能期盼他们为国家发展献言献策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务必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以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动物的一生”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将动物的一生按顺序整理出来。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整理图片虽然没有直接养小动物的体验感觉强烈,但这种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魅力,认识更多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愿意自主学习、乐意思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科学探究活动较为复杂,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实现。在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若遇到凭个人无法完成的探究任务,而队友之间却不能高效合作的话,科学探究活动将很难进行下去。如果让学生们仅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的。唯有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在遇到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通过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才能够切实将团队合作行为融入思维中,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形成。例如,“探究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这一科学探究实验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有人进行操作、有人测量距离、有人负责记录、有人整理实验报告,这些探究步骤如果统统交给一个人的话,虽然也能完成,然而工作量较大,繁重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出现误差。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一组采取分工合作模式,另一组则独自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最后对比实验结果与完成效率,让学生切实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完善科学思维。
(三)重视课下延伸保持科学思维的稳定性
正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非阶段性任务。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非常庞大,而学习时间确实相当有限,如果单纯依靠课堂时间学习显然无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轻,这意味着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仍然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部分学生却将这些时间用于玩耍。并不是说学生不能玩耍,而是说如果将部分课余时间用于学习,对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会有帮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是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以及教会学生学习技巧,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以及练习题的完成,学生可以在课下完成。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自学以及完成练习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寻求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帮助,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每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当课堂学习任务无法完成时,如果科学教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当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延展到课下时,教学任务可以高效完成。其实,这种做法也可以作为练习题的一种。当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和解决,而后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如此一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课下也变得活跃起来,这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极为有利。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全能型人才,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成长为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