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育对策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重要工具。优秀的民族文化、通用的语言文字都需要通过语文这一工具来传递。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要推进语言文字的通用性发展,推广普通话,语文教育尤为重要。高职语文课是高职院校针对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高职语文教育不仅发挥着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而且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某些高职院校高职语文教育渐成“鸡肋”,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校、教师3方面。新时期,怎样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育,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育现状
(一)学生认知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进入高职院校的本地生源普遍存在基础课成绩较差的情况,到校目的较为明确——学习专业技能,导致其对语文学习认知度不够,认为语文课与专业课相比不重要,意义不大,或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课来认知,忽略了语文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高职语文教育除了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还要发挥其文化性,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思想修养,陶冶其情操。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播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明显不足,对传统文化接触较浅,没有深刻的认识。例如,戏剧、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如今,部分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认知局限于书本知识,为了取得较高考试成绩被动学习古文、古诗词,没有将古文、古诗词内在的含义与自身思想观念进行结合。部分高职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视而不见,体会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没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没有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本民族母语的影响,加上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通用语言的氛围,语文学习面临更大的困难,理解汉语言文化更吃力,导致他们对学习语文兴趣不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使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一些网络新词汇的出现使得语文教学面临挑战,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出现迷茫。
(二)学校重视不够
目前,人才市场需要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职业教育迎来发展良机。全国各地兴建大批高职学院,专门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语文课作为辅助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不高,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占比较低,学校对语文课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语文课课时随意被删减的情况经常出现,语文课成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边缘课程。语文教学课时量都无法保障,更别说利用语文课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教师教学观念转换不及时,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当前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来教学生,按普教标准来要求学生,没有认真研究生源结构与学生素质,没有考虑教材与学生实际需要是否协调。部分高职教师把高职语文课上成了“高四”语文课,仍然是篇、章、字、词、句的简单重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方法单一,枯燥乏味。高职语文教学普遍未从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过来,仍然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没有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可见,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学形势不容乐观,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显著。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厌学、教师消极教学的结果。这样既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推广和普及。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育对策
(一)加强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教学研究
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小组,渲染文化学习气氛,组织小组成员集体学习、备课、教研,请专家学者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人到校授课,开展专题讲座。教师转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课程的设计与完善,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课程设置时,可以拓宽语文教学范围,把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在一起,开发适应本地区学生需求的特色校本教材,结合地区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
(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的宽度和广度。教师在备课时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信息量,以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为线索,以各个文学样式为专题,引进孔孟儒家、老庄道家等文化内容,给学生讲述古圣先贤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视频以及图片,保证学生充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接触;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接触并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另外,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参加专业培训。把高职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的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文化意识层面来操作,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特点、学生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扩大知识容量,通过具体篇章的讲解,大家可以形象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挖掘大学语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采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甄别传统文化,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今社会意识潮流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破传统语文课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情况,要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手机、电脑等工具,用优秀电视、电影、纪录片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制作PPT或者音像短片来教学,通过声、光、影多方位立体的教学手段感染学生,提升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高职语文教育从传统的应用型、工具型教育转变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新型教育,向学生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增强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在教学中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站在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民族习俗,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产生、积淀的优秀文化,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能够强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直观的了解。
(五)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谈和网上评教,以及学院领导、同事的考评等方式考核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采取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课堂与课外考试相结合、最终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参加活动情况等内容都纳入考核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学亟须调整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体系相结合,科学地设置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精髓,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团结思想等正确的价值观;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使语言文字规范及普通话得到有效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