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策略
理想信念是追梦人的重要精神支柱。青年一代不仅是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也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为了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勤奋踏实、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与高素质的接班人,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融入到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去,促使大学生理解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实质,使其品味中国精神,感受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在促进德育渗透中,使职业规划教育迈向新的层次,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促进发展、规划人生、夯实基础、做好准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步入普及化,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使职业规划教育更具适宜性、前瞻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此,应创新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方式,升级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优化教师理念,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精准定位、了解行业、展开探索,使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合理决策,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与岗位胜任力。
这便不得不提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问题。首先,最早的职业规划教育作为“舶来品”,为了使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相关教育工作者历经较长一段时间的艰苦探索,认为应合理定位、具有生本意识、优化教学结构体系。其次,智能时代中,大学生易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产生迷惘与困顿之感,不知未来应走向何方。最后,部分学生职业信仰、认识不足,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只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深邃内涵,使其加深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形成职业信念,具有奉献精神与助人品格,能够始终坚守初心,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以便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策略
(一)促进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的有效革新
以往部分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片面、狭隘问题,其致力于为学生解答“我将来要做什么?”、“我应该如何去做?”等问题。在繁忙、略显重复的工作中,走向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他们便逐渐褪去了追逐职业梦想的激情,变得更加“务实”,只关注前途、回报与福利等,服务社会的意识变得日渐淡薄。
可见,单纯的进行职业引导、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进行对教学内容的革新,才能使学生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使其具有奉献社会、勤奋做事的意识。为此,可加强马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使其能够自觉抵御奢靡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腐败主义等侵袭,拥护党的领导。同时,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可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新闻,使其深入行业、认识职业,能够积极处世、乐观生活、勤奋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坦然的面对挑战、把握机遇,规范自我言行,实现职业价值。
(二)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法的积极改进
应避免单调的向学生灌输职业教育理论性知识,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乏吸引力。只有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注意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此,应密切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在做中学,在模范身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解读,让他们更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对一份工作或职业的衡量中,并非单纯的以金钱论回报。另外,应重视对智慧职业规划课堂的打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推进,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进行职业定位,使其奋进求知、自我充实,做好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的规划设计。
(三)形成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效果的及时评价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需要加强对施教效果的评价。只有理性、全面评价,才能找到育人工作的不足,施以相应解决对策,促进对积极、正面价值观的渗透,助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他们择业、创业与就业。
并且,面对不同专业、意识形态的学生,还应使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开展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这便需要进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评、对学生就业后表现的动态跟踪,使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不再停留在终结性评价中。
三、结语
综上,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理解民族品格,积极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优秀的建设者与合格接班人。进而,使广大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好专业本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道德品格以及文化修养等,为他们的未来创业就业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显著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向社会、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输送专业水平高、道德修养好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