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引导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素质教学下,数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同时老师要自觉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来,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1]。
结合生活情境,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数学来源于实践,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也是数学德育的重要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生活经验,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落实小学数学育人价值。结合生活资源进行数学教学和德育塑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科优势,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融合,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升。
当前国家倡导绿色节能发展,节约资源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品德。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以“浪费知多少”来设置数学活动,让学生数一下教室里灯的数量,老师告知学生每盏灯每个小时的用电量。让学生们计算每盏灯一天的用电量,教室内灯一个小时的用电量等。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的数值,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用电量的多少,从而能够意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以轿车举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汽车每行驶一公里产生的碳氢化合物量,让学生试着计算自己从家到学校乘坐小汽车会产生多少的碳氢化合物,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围绕学生自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对概念的错误理念,解题过程中出现失误等。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围绕学生本身,立足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资源开展数学教学,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育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学科的难度逐渐增大,很多学生数学学习较为费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态度,对数学学习存在着畏惧心理,遇到难题就放弃等。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借助学生的错误数学资源,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数学学习态度,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以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很多小学生存在畏师心理,课堂中不敢发言,害怕老师的批评。老师要创设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予小学生数学学习、探究以心理安全。老师教学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和蔼近人,小学生心理多较为敏感,老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要与小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取得小学生的信任。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容易人云亦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开口表达思维。如《统计》学习中,让学生分组统计视频中面包车、小轿车的数量,让小学生发言,再进行授课。小学生都经过了独立的思考,各组同学合作也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结果。
发挥引导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带来愉快的课堂体验,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2]。
数学教学目标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有助于小学生自信、乐观等品质的形成。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数学教学中,老师以提问来激发学生表达,向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的数学答案,询问学生的计算过程,询问学生的数学答题思路,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老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李阿姨到超市购买莲藕,莲藕的售价为3.6元每斤,李阿姨打算买2.5斤,李阿姨计算的价格为7.92”,然后让学生探究李阿姨计算的正确性,并说说缘由。例题中“总价错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自信、乐观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认真的对待备课过程和教学过程,认真的对待教学,以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在备课期间,老师可以借助身边的材料,如饮料瓶等,制作圆柱、圆锥等模型,学生能够对模型进行观察和拆分,以提升数学学习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有效的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在观看、拆分教学工具时,能够充分的体会到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小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认真、负责等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老师要认真的批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收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批改作业时,老师对学生做对的题目画“√”,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目可以写上“继续思考”。老师自身做到认真负责,提升学生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此外,老师在设置作业和课堂题目时应该设置一定的探究性的作业,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学生机械的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充分的落实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