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教学选择相应的情境,将学生带进预设的情境中,以情感体验、内心感受带动学生知识领悟能力的提升,理解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情境教学法的提出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本性抛弃,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以生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课堂趣味性的提升
情景教育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堂趣味性的提升。试想下,相较于单一对文章中心思想和内容的枯燥讲解,依托信息化技术或者其他方式构建起的情境教学法,甚至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描述就能将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中,让语文学习不再乏味,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这个时候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对文章的理解力、感受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开生活而独自存在,尤其对于语文这类实用性、应用型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来自生活的感悟、心得和体会,虽高于生活,但绝对离不开生活。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达成与作者的共鸣,最佳的途径就是构建起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回到生活中,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语文学习是没有止境和界限的,教材和书本只是我们语文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而不是局限。而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建立,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对文章的认知,进而形成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见解[1]。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回忆构建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语文学科是一门集艺术性、人文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学科,语文学习是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那些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文章,那些引人入胜的场景,那些异想天开的故事情节的构建,需要的不仅是文字运用能力,更需要发散的思维和勇于创造和创新的思想。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极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语文学习完全局限在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让语文学科的魅力荡然无存。而情境教学法的构建,能够解放学生的思想,让思维得到释放和发挥,让思维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中集合了很多的故事,有神话故事或者一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基本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而且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些富含想象力的故事,是作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而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写作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无限创造和想象的过程。教师可以以回忆为切入点,构建起想象力的场景,帮助学生回到小时候那个想象力爆棚的年级,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都产生过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思维回到童真的年代。比如有的同学会说,“小时候觉得自己以后会长出翅膀”“会觉得自己能够到月亮”等等。总之,就是让思维得到解放和释放。接下来,在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或者想象写出来,作为写作练习。这样的写作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对自己儿时回忆的升华,也一定是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
(二)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让语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化,让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而成为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途径,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中所描绘的景色、所陈述的事实,甚至是所表达的情感用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将文字的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带给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的多重享受和体验,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2]。
以八年级下册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对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找到造成罗布泊现在状况的原因,同时联系现状,提高学生对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的认知。再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的过去,对于这样文章的学习,只能依靠教师的口述。而对于这样景色的描写,尤其是对比描写,语言总会显得很贫乏。尤其对于罗布泊,基本很少有同学去过,更是很难想象出今昔对比的效果。而借助网络技术,相关的资料很容易获得,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今昔对比一目了然,比任何语言都有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结束语:现代教育观念里,成绩不再是评价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的提升和发展才是。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引入,一改传统语文课堂沉闷的状况,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让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