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及思考
新媒体广告策划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新媒体广告策划是广告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策划、创意、文案、设计”一直是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实际的课程教学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如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行业需求甚远,实践应用能力与教学目标的落差较大,模拟团队合作与职业规范操作脱节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社会及高校将广告学专业定位为一个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性能力的专业,学生需要在校期间掌握丰富的实操技能,对基础理论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投入较少的精力,从早年的“广告无学论”到”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先后撤销广告学专业“,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则是由于新媒体广告策划教学自身的顽疾,作为一门学科的核心课程,新媒体广告策划的最重要任务就是用互联网思维观照策划思想,以经典案例教学来映衬与解释广告策划过程中的一般问题,特别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程中必要的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方面的知识,广告策划不仅是操作技能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的学习,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这点尤为重要,但是如今的广告学教学生态丢失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基础教育,长此以往将无法培养出适应全新环境的广告人才。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及思考
混合式教学就是在保留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在线教学的优势,以网络学习为主,以传统教学为辅,二者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其中,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内容或时间的占比为6:4或7:3之间,重点在于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又能发挥主课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全程监督的教学作用。在笔者10年的广告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常常倍感困惑:要培养学生对广告学科的动手能力与持续热情,就必须包含学科文化、经典案例、策略思维、业界课堂、学生实操等几大环节;而学科文化、经典案例解读及策略思维讲解完成后,才开始逐步带领学生进行分组实操,业界导师记得引入,至于讨论与思辨等则更是无从谈起。
广告教研组于2018年初规划“新媒体广告策划”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三步走的改革思路:第一步,我们录制近200分钟的广告文化与策略思维慕课的视频,将基础理论及学科文化类的主题内容放到线上,通过阶段性测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学生广告作品竞赛、项目实践相结合。第二步,根据课程体系及具体课时量,将全部课程分成洞见与洞察、公益广告策划、大国风度与仁爱情怀、两性广告、广告中的亚文化等贴近社会议题,每个专题约4个课时,结合学生兴趣开展课堂的思辨与讨论,其中涉及到同学们实操的广告大赛环节,我们邀请业界广告人进入课堂,用以赛代练的方式进行为期三天的密集性工作坊计划。第三步,在课程考核过程中纳入学生们的命题,并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表现给出最终的课程成绩。由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进而加强广告学专业学生对学科的自信心和认同度。
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与反思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广告学专业的新媒体广告策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同于传统的单项式被动学习,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变为弹性学习,根据自身兴趣和时间调整节奏,高效利用课堂与老师同学进行更有质量、更加聚焦、更有时效的互动讨论和团队协作。对于教师而言,在线理论学习加线下指导的组合模式能让教师从低效的课程知识点重复工作解放出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有价值的课堂深度建设与个性化策划实践指导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对于教学实践有部分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课程规划部分,教师减少了讲解知识点工作量,但需要更多时间深度分析案例、与业界保持联系、跟进社会议题、开发课堂资源;也必然要投入更多精力解答学生的问题、开展深度教学。这其实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成为全体老师参与改革的阻力。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如果选择了多门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也将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其二,课堂前的在线学习成效取决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及主动性,课堂中讨论和协作增多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本就外向性格学生的优势,内向的学生依旧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某上程度上,教学改革反而放大了不公平学习境况,这一问题也亟待探讨。第三,“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课程设计使教学内容大大超出了课程本身,给学生带来“增负”。为应对不久之后的学生倦怠感,教师不断更新完善,希望激发学生热情和学习动力,似乎又与主动学习、愉悦学习、终身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尽管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学习是需要经历思索、沉淀和痛苦才能有所收获,那么,如何阐释和应对这其中的悖论也成为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