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创新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一学年,正好是学生开启新的学习生活阶段,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公共课英语教学应该基于实际情况,除了语言教学外,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课、思想政治课程,运用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研究有着长期的探索,主要从教学方法,某一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语言能力的评价和评估,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现象,培养人才目标未能很好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制度建设路径,三重逻辑,对策,困境和教学改革。研究角度的新颖和创新都停留在学科本身,未能从更广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高校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类课程的全过程中,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推进所有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构建协同的教育大局。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创新
“课程思政”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作为隐性知识,教学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并且避免英语课程最终变成思政课程。尤其在涉及到文化方面,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形成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下面从教学材料、教师、学生和课程体系四个维度具体分析“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教学材料
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学材料主要以教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练习册、教师补充材料、线上教学资源等等。教材的单元主题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单元主题下学生完成词汇学习,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方便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课后自学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单元主题完成语言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外,通过讨论、对比、扩展、结合时事等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名人英雄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单元结束的时候,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师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代言者。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到语言应用和语言研究,教师教学体现的是整个学科领域的综合体系。学生获得以上显性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也可是线上教学资源。然而,英语学习中,思想道德的隐性知识的获得在网络教学和线上资源中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将“课程思政”以自身的整个道德情操,言谈举止,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对国家的热爱、制度文化的自信、家庭的关怀、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了解等等都将是一个很好的以身作则的教育。因此,教师除了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之外,更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育人理念。
(三)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前需要了解的,也是教学中不断摸索的因素。公共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方式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关注点、专业背景、成长环境。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更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人文素养,也能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如协作学习、故事分享、主题讨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形式上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
(四)关联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大学一年级阶段的课程主要以基础通识课为主,有少量的专业课程。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时候,应与其他课程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和加强,而不是重复教学。因此,了解整个学年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融入点和切入点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目前,公共英语教学也非常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尤其一些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多。这是英语课程作为单独的课程体系要进行的改革和发展创新。课程之间既是联系,又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应以整合视角,将几门课程相互服务,相互完善和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思政”融入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要以实际出发,结合教学材料、教师、学生、课程体系四个维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元素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