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4-08-22教育论文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加大了高校就职业指导课程推行力度,就业指导课在十余年的课程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加大了高校就职业指导课程推行力度,就业指导课在十余年的课程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对固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实际上是后结构主义中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重组,并赋予意义。与此同时,它还叙述了学习中的具体社会背景、非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可对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改革拓宽路径。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改革的方向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等价于事实本身,知识只有被建构之后才获得意义,它只是一种关于事实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结论,在被个体接受之前,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并非权威正确,因此就业指导课应该更偏向于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个人家庭、性格、价值观等因素,将课程中的信息整合重组后获得自己的意义价值。

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客体时,就业指导课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过程,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构建的知识框架主动建构知识,并生成自我的知识连接,最后逐渐抛弃原有框架。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具体的情境性,也就是当代大学生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出现的共性心理等,创造出课程中的模拟情景及社会气氛,重点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达到自我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视域下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瓶颈

(一)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由于学校的相对封闭性,高校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即将毕业的高校大学生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再结合自身的性格、背景、价值观等因素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因此,就业指导课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或理论记忆,它更加偏向于学生能力、意义的自我建构,可以说是一种服务性培训。

(二)教学过程重形轻实

在高校生涯课程开设之初,很多高校对生涯教育理解的并不深刻,认为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求职技巧就可以了,结果学生上课没有动力,整个课堂很乏味。建构主义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在课堂中“会话”及“意义构建”两个重要方面还表现得差强人意。课堂确实热闹,也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但学生通过课堂的差异性反馈却比较少关注。

(三)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

从师资队伍来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对环境、行业、岗位具有较好把握。目前,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基本上以辅导员为主,在知识结构层面上并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知识架构;其次由于就业指导课的服务型性质,教育教学能力也很重要,这包括了创设教学情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缺乏情景教学的建设。最后,教师要有较强的个体咨询辅导能力,目前就业指导课主要还是以大课堂,大演讲为主,但是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建构的知识关系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自我发展的理解都有差异,因此就业指导课必定将从普及性教育向个体咨询转变,而该项课程的教师队伍必须拥有一定的耐心与个人访谈能力。

三、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建构主义的借鉴,本文站在学生及老师两个不同的角度,从建构知识细节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注重具体情境

   认知的过程并不是对外界的直接表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处理和建构的。所以在就业指导课课程中需要大量引入当前社会形式及就业趋向,同时注重学生所在具体情境的非结构性因素。例如,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就业期待,个人价值塑造过程中幸福感来源等。

   (二)注重双向建构

   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作为主体,并不存在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结构,教师应该作为参与者,引导者,和学生保持一种互为主体的平视关系,完成交互式课堂教学,如此可以更好的开阔交流视域,对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得到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自我认知上,采用专业测评、生涯团体游戏、价值拍卖会、沙盘、工作坊等心理团体辅导方式;在职业认知上,有案例分析、生涯人物访谈、公文包、生涯体验、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在求职能力上,采用简历设计大赛、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招聘、面试风格互动论坛、校友论坛等方式。

   (三)注重支架式教学

   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角度、方向,以及目的,所以知识并不存在唯一性。教师的教学重心应该是放在承载知识的支架上,然后将知识管理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建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教学环节主要以启发学生自主应对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借助教师的原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连接,从自主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判断辨识能力等多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综合自身条件的同时,积极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