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优秀专业人才的重任,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深植于时代的土壤,更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实现从校园向社会的跨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担着学生的思想引领的任务,在学生身体与思想两方面均由青涩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把握思政教育的质量,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指导,为面对时代考验、解决眼前或未来的难题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程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教学实施的效果与学生对此的反馈仍然不够影响,虽然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之初的设计与目标是良好的,但是其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与贴合学生需要的青春活力,总体来说仍然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特别是我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更需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亟待针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固化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近年来为了适应更高的教学过程要求增设了不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总体上仍然实行以理论课为中心的思政教学模式。然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抽象和美好的描述,更是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联系紧密的每一项真实可追溯的实践。另外,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思想政治课程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是灵魂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过程,这样巨大而彻底的转变与影响无法只通过简单的口头描述或者一周有限时间内的课堂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出现,不仅帮助思政教育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扁平走向多元,还拉近了思政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将其渗透在了学生的生活之中。尽管辅导员充分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价值,但是受限于时间与固化的教学安排,理论课时间没有很好地让渡给实践课。另外,实践教学也存在着形式化与模式化的问题,许多教师无法做到将理论知识、指导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是割裂和疏离的,这样尽管理论或者实践单方面的教学成效较好但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深入思想观念。
(二)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高校辅导员普遍上对于思政实践教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认可程度较高,也创新性地进行了一些全新的思政实践教学探索,然而对于实践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仍然停滞不前,从而使得现场教学陷入了虽是有意识的添加了该项实践,但是实践本身的意义和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启发作用并不大,成效并不高。辅导员在实践项目的选择上仍然较为保守,选择的标准尚未系统性地建立起来,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的项目彼此相似,无论高校处在何地,都进行着相似的思政实践教学,辅导员缺乏对于教学主题的创新意识与教学行动能力,这就造成了许多具有教学意义的资源被有意识地忽视了,辅导员下意识地会从已经有过成功的实例之中挑选实践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参加,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现状、其他可选择的资源、实际理论教学环节进度等若干方面都被忽视了,学生的需要没有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得到很好地满足,这就导致了无论如何改善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都在一个固定的圈子中“打转”,无论怎样优化,只能引起“量变”,然而和“质变”仍然有着很长的距离。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新思政实践教学的资源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已经在实践之中得到了检验的实践真理。要想高效地实现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就要反思其“物质基础”是否真的能够满足其发展创新的需要。在上文中已经提到,由于缺乏创新型的实践教学资源,思政教育的成效和其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可以从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入手。以优秀辅导员的创新性成功经验作为其他更多辅导员的启发与引导,积极地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志趣、并能够与思政教育主题紧密关联的教学现场。许多思政实践教学场所设在党史馆、革命纪念馆等场景中。诚然,这些记载我们党奋斗发展历程的博物馆是一座座会诉说的历史课本,也是思政教育的不二选择。但是如果所有的思政实践教学都选取此类红色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单一的思政知识之中,难免眼界不够开阔。且思政教育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辅导员可以罗列可供学生选择的志愿者服务基地,让学生分头行动或者成立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项目,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集体或分头行动。这样一来,不仅社会对于志愿者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的思政实践学习也更加的丰富与多元化。当然,为了将一次实践教学的成效最大化,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服务就结束了,实践教学还应当拓展延伸,与后续的理论教学环节相连接。如要求学生制作自己进行志愿服务的演示文稿,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展示工作场景、分享自己的服务心得等,将学生那些已经形成的感性认识再次升华,成为思想意识之中更为深刻的内容。
(二)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实践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思政实践环节匮乏的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倾向于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而在不得不外出参观时才会进行校外的实践教学,这样是为了便捷和效率的需要,尽可能地用最低的时间与物质成本达到教学成果。然而,不同角度与层次的实践教学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彼此之间虽有重合但是无法互相代替,因此,辅导员要不畏艰难,积极创建更加丰富、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全方位实践教学。首先从完善校内实践开始,校内实践教学是辅导员较为熟悉的工作内容,已经较为成熟与体系化。对于此类实践教学要以完善至尽善尽美为主,并且拓展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可以灵活地运用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将更多线上的资源变成线下真实可感的思政教学场景。例如本校可以举办关于抗疫的展览,辅导员可以根据近期思政教育的主题拟定解说词,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展览,并且也可以以此次参观为中心,请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学现场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与展览物品相关的抗疫故事,扩大抗疫展览的精神外延。其次,辅导员要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上,除了本文已提到的志愿服务活动之外,还有许多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思政教学场景,如历史博物馆唤起学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兴趣与关注,并且在教学现场辅导员可以将学生拉回现实,将历史与现实做一个对比,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历史的客观规律,以正确科学的态度看待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可以增进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城市历史与生态的了解,并且自觉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份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于学校、地域乃至国家的热爱;亦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名人故居,围绕一位名人的一生进行现场教学,但是要注意参观需要搭配讲解,增加教学的主题感和学生课堂沉浸感,辅导员可以将学生人身价值与世界观确立的思政教育理论内容与此类现场教学环节做一个有机的连接:选择合适的典型人物,带领学生参观其故居或者主题博物馆,追溯该名人一生的命运轨迹,分析名人做出每一个人生选择的原因,再将目光引导到学生对于自己的关注之上,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与做出的人生选择,分析人生选择背后深层的原因,并且以名人的人生选择作对照参考,反思回顾自己的观念是否合时宜或者针对该位名人的人生选择是否合时宜、符合时代需要。以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细节的人生故事向学生展现名人或者伟人的一生,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并且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另外,在每一层面的实践教学中辅导员都要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与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也是实践教学优于理论课教学之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要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要针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模式固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高校辅导员要创新思政实践教学的资源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