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2024-08-22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旨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全其人格品质,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旨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态、健全其人格品质,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切实改善管理工作质量,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此,必须深化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科学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缓解学生心理障碍并有效预防心理疾病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焦虑、敏感、过度偏执等心理障碍,若这些心理障碍未能及时得到缓解,就会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其出现偏激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各项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知识,是帮助其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其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达到防范心理疾病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高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疏解负面情绪,促使其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培养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推动其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及规范的要求,推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以及心理调适能力

当代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且普遍属于异地就读,进入高校后,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因此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抗挫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全新的状况和要求,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由于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导致校园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增加,导致管理工作难度增大。与此同时,考研升学及毕业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失眠等情况,进而可能引发迟到、旷课等违反教学管理制度规定的行为。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解决: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促使其正确认识人际交往活动、正确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推动其与同学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向学生介绍毕生发展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其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学生潜能得到开发并形成健全人格

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发展、培养其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并对其兴趣、需求、动机和信念加以系统全面的引导,推动其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正确认知,从而有效规范其观念与行为,培养其形成规则意识,达到提高管理工作整体成效的目的。

二、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尽管高校普遍设置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但当前对于此类课程通常缺乏应有的重视力度,在课时数、课程内容方面均未进行合理设计,导致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状况,应重视在实践中落实好以下几项要点:其一,优化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征及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与问题,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并提高其课时数量;其二,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以心理咨询为理论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过程中所意识到的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建议;其三,调动社会力量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凝聚教育实践合力,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二)充分发挥社团活动重要作用

相较于高中阶段而言,丰富的社团生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特征。社团不仅是学生之间彼此进行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而且也是其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为此,高校应重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社团活动组织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心理学相关社团,为其提供资金、场地、辅导教师等各方面的支持,使其得到拓展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机会,并组织主题研讨会,推动其在这一活动中对于具体心理问题的成因、影响及相应解决措施进行探讨,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程实现生活化延伸,进一步深化学生关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应重视合理设计团队实践活动,比如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集体登山、定向越野、体育比赛等活动,推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推动其通过合作解决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效增强其抗挫折能力与抗压能力,达到良好的实践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科教学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课程的容量与课时毕竟有限,因此,实践之中,应重视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以学科主题和知识调动其对于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范围,切实增强其实效性。为此,高校应组织学科教师参与主题培训工作,使其充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管理实践高效开展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并帮助其掌握开展这一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推动其在开展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的突破口,并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相应思考。例如,大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阅读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找到课文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及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展开相应探讨、做好总结工作,以此借助具体的文本帮助其掌握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

(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能力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主体,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为此,高校应重视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方面,高校应重视组织心理课程教师参与相关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入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及模式,并重视结合实践经验及本校实际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构建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重视丰富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细化教育任务,将整体教育目标化整为零、落实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推动辅导员在组织班会、级会的过程中针对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说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推动其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方案。此外,高校应优化人才招聘机制,不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进一步提高整体工作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话

教师是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和生活之中接触最多的对象之一,也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在开展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使其感受到关爱与呵护,主动缩短师生距离,引导其说出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进对于学生的了解,并提供针对性建议,帮助其认识自我、充分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实现更好的发展。高校应着力增强教师的沟通能力,尤其应提高其倾听能力,避免其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之中采取一味说教的方式,而是重视聆听其心声,为其提供倾诉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为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以档案的形式记录每次交流的内容,为后续的分析和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结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在缓解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增强学生心理品质及调适能力以及激发潜能和培养健全人格等各个方面所具备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提高对于这项教育活动的重视力度,重视落实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团活动与学科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及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对话等策略,最大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切实改善管理工作开展质量。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