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相关思考
初中体育课程教育的发展,应从多角度分析,找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成为素质教育亟须面对的问题。初中生学习与生活方式已和小学生阶段不同,其会面向社会,而这一古城借助于体育运动及体育技能知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为未来奋斗提供较好的身体素质。
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单一
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结合教育对象年龄与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体差异性。但是部分教师因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的不同,导致按部就班地开展体育课程活动,为接受新教学理念与活动形式,不重视教学活动的内在积极性,仍然停止在“命令式”、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中。甚至是进行“一刀切”,为便于班级管理与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一样的要求与运动负荷。或者是“放养式”教学,两种“极端”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抹杀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是,教学问题并非个别或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或不发达地区更为明显。体育课时被其他学科强行占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用体育课时来补充,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1]。
(二)教学观念落后
信息化发展因地区限制,导致教学观念也无法及时跟进,出现了教育“时差”。西藏地区因教学资源受到制约,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很多学校仍然以竞技类体育运动为主,教师重视体育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远、篮球等进行教学,忽视锻炼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的“学”和“炼”。体育教育重视短期成效,中考体育考核项目成为日常课程内容,很少接触或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性较强,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长期效益。与此同时,在此反映出应试教育模式的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片面强调学生的体质锻炼,忽视体育自我锻炼意识与能力等素质方面的培养。
(三)单一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完全以体育成绩来作为学生体育水平的评价标准,体育成绩的考核项目通常围绕中考内容,西藏地区中考模式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难以落实统一标准。在考核项目方面,教师常常根据考核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日常的教学重点,缺乏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因课时限制问题,为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及格甚至是满分,很多情况下都会忽视学生的体育技能基础训练,以及理论知识的积累。
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建议
转变学科教学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与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尤为重要。重新架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坚持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结合地区教学特点与人文环境,将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从传统传授式与成绩为根本目标的方式,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锻炼方面,以及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与独立思考、体育锻炼的能力。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强调个体差异性,可以从教学标准的层次性来考量,避免唯“成绩第一”的短期教育行为[2]。
(二)挖掘合理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善于引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另外,体育教师坚持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运动项目与场地资源,将传统民族特色纳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为体育活动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体育项目的练习应该因势利导,强调教育启发性,与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被动学习状态解放出来。学校为双边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条件,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使得学生接触合作学习、主题锻炼等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兴趣。
(三)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体育课程成为素质教育积极作用下的重要内容,应从多方角度对其进行资源建设。首先,人力资源角度来说,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质,通过科学方法来保障教育质量。其次,从资金支持角度来说。应扩大资金筹措渠道与范围,为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开展多元化体育课程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与设备。
(四)制定多维度课程考评标准
课程考评,应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与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对体育课程教学起到调节、导向、鉴定与激励作用。考试仅仅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成果检查,能够检查阶段性成效,但是对于长期锻炼效益的检验效果往往不明显。对此,建立科学化体育考评标准,形成多阶段、多方面的多维度课程评价,根据学校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分项考评内容。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参考与选择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应因时因地展开,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等奠定基础,也是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需求。坚持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是获得长远教育效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