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在德育课程中的体现研究
立德属于树人的重要基础,不管对于修身,还是平天下而言,都非常重视德。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历史优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历朝历代以来都推崇德。因此从目前高中的德育课程的目标出发,逐步改良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德育课程的实施方案,进而实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的[1]。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合高中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教育尽管处在变革中,不过大部分都是将传授知识作为其中主要的目标,将成绩作为核心,却直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建设以及素质的培养。高中阶段也是属于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提升道德理念,以及强化道德教育也是这个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理念,改良学生的道德行为,必须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到德育课程中。因为课程属于德育教育非常关键的载体,其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同时还可对学术践行道德教育,进而逐步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2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施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那么培养怎样的人才也是一直以来教育界关注的问题。“立德树人“是对于教育自身更加透彻的认知,换句话而言,培养人才首当其冲就是培养人的“德”,而其主要的根源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自身富有的人生哲理等内容满足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现代德育工作的全新所需,把传统美德同课程进行融合,其不但充分满足时代所需,同时对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价值[2]。
2. 中华传统美德融合高中德育课程的主要措施
2.1变革思想,提高德育地位
德与才二者中,德处在第一位,如果只是关注才,没有重视人的德性培养,那么思想方面必定犯错,甚至走错路,有才能没有美德的人,即便才能再大,也并不会给国家以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反之如果只是重视美德,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德育也只是空谈,有道德没有才能的人也并不会给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所以不管从国家政策以及学校方面,都必须改变传统的成绩占主要地位的理论,必须科学认知到道德教育的显著价值,明确德育的重要地位。国家在政策方面不但需要重视德育,同时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创造出以德育为猪的教育环境,并不只是单单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不但需要重视学习,同时必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品德教育,真正意义上不断提高德育。
2.2将学生作为根本,变革教学思想
教师能够充分反映出学校总体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德育教师不但属于学生品德培养的领路人,同时也属于学生德 育情感的推动人。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德育课堂必须借助教师的不懈努力,所以教师在思想上必须培养面对全体学生的德育教学观,把学生作为根本,从学生自身的方面作为切入点,重视不同学生的变化;在实际教学阶段中,强化自我的专业综合素养,创造出更加优质的教学氛围,充分做好课前调查以及搜集资料等工作,按照教材课本的内容营造具体场景,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重视活动的实践性,进行课后反思,归纳总结,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改良。必须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做好,才可在总体上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3教材中融合中华传统美德
要想更多的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德育课程,首当其冲就是在教材课本中安排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当前新课改后的德育教材中也融合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不过总体上分布凌乱,同时内容也并不完整,所以必须强化德育课中的传统美德渗透,必须在实际教材课本中添加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从个人,社会等不同方面实现教材的整合,把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以及均衡的分布在教材中。在教材中的所有单独环节中设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其主要的目的也是使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完整以及具有条理性,同时让学生逐步开始学习以及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不断加深感悟以及了解,能够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3]。
2.4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
新课改的思想也提出,德育课不单单只是学科课程,其更加属于具备情感的活动课程。 换句话而言,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对于学生品德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基础上,也必须重视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同时在教学阶段中联系学生实践生活,营造出更加真实场景,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感悟以及推动道德行为的具体实施。学校也必须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加强锻炼,进而推动学生道德实践的综合能力。
结语
总之,近些年来,延续中华传统美德逐步开始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中华传统美德历史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深入进步,中华传统美德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美德也开始在目前的教育界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能够更加有助建设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