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改革与创新方向。相较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更加重视协同教育效果,重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全面育德氛围的营造。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思政学习环境,也能够在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督促高校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人员主动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进而在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同时,全面完善素质教育改革计划,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的育德意识以及育德能力已经成为评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标准。文章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分析,研究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以及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与优化方向,期望通过对教学环境、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与教师德育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完善,在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成长与进步。
一、课程思政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与课程教学模式,相较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高校课程教育对于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具有更突出的教育与培养作用。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架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完善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与育德思想意识的培育,这样能够在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基础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养成相应的德育品质。另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科学合理的育人思想相结合,能够在不断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高,思想意识与道德水平高,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使命感充足,有理想、有上进心、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要角色,不仅需要具有较为突出的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意识,也需要充分了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策略。但是,一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较差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高校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期间无法快速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需求,无法将育德意识充分转化为育德教学能力,没有制定清晰的课程教学规划与探索思政教育融合渗透途径,影响课程思政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推广。另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由于推广的时间相对较短,多数高校在基础教学建设、资源投入以及相关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并没有比较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与基础教学手段来提供支持,高校教师只能依据自身的育德意识以及相关教学经验进行调整。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与约束,不同程度阻碍了高校育德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路径与措施
(一)明确育德教学理念,细化育德能力提升目标
高校教师需要主动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自身育德意识与育德水平,在快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首先,高校教师应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课程思政渗透需求,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计划,避免教学改革策略以及育德能力提升计划不科学与不合理,影响当前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高校教师应针对自身的问题主动进行整合归纳。譬如,主动学习先进、成熟的教学经验,利用课下时间或者院校德育培训活动,积极与其他教师或者权威教研人员进行经验交流与探讨,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与不足对自身育德能力提升路径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完善。最后,为了保障育德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应树立教学信心,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强化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师德修养,在正视自身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感召能力。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与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学习成长意识,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承担起教育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与本分。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营造良好育德氛围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与计划,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的育德水平与教学效果,为高校教师提供相对便利的教学环境。首先,教育部门需立足于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理念,主动落实高校以及教师思政引导工作。课程思政作为渗透各学科的重要教学理念与内容,不仅需要与各学科进行渗透融合,也需要考虑不同教师的个性化差异与教学情况,避免过于激进的教学指导方案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压力,成为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高校需主动迎合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积极做好教育转型准备,通过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与教师队伍的指导培训等方式,打造上下一心、协作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局面。最后,高校教师应当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教育改革计划的实施,主动学习育德知识与相关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以及育德素养,争取在不断迎合教育发展变化的同时,为学生以及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优质的教学指导以及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当然,高校需要参考分层教育理论实施策略,积极建设人性化、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运行机制,避免局限化的教育改革理念影响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成长与育德意识水平的提升。另外,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化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为高校教师共同探讨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进而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育德能力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发展氛围与教学环境。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加强育德反馈指导
重视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的提升与培养,可以运用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育德反馈等方式。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与教学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依据一定的参考标准进行评定与考核。这就需要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期间,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细化评定与反馈指导意见,在不断督促高校教师主动提升自身育德能力与育德素养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教师互相监督,主动学习并提升自身的职业教学水平以及育德意识。
首先,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分析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优势与不足。在考虑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以及基础水平的同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与教学反馈体系,避免操之过急的改革与创新方式,打击高校教师育德能力成长的积极性。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与反馈体系。可以参考多维度考核标准,完善现有评价体系与内容。相较传统时期的绩效考核标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现代化教学评价机制应当更加重视“教书育人”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教师自身课程教学表现的延续。当然,要想在现有的教学发展情况下实现全面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效果,高校以及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配合与准备工作。例如,优先考虑评定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周边同事、学生对其的评价与意见,充分体现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的人性化评判标准;真实体现高校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表现与育德教学效果,在不断了解教师育德能力成长与变化的基础上,全面建设课程思政高校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最后,加强互动交流,落实对高校教师的育德教学指导。这能够在不断激发高校教师自主上进意识的基础上,帮助高校教师了解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与不足。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配合人性化、完善性的教育指导与反馈建议,能够在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教师职业教学能力与综合教学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以及育德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相较传统教育时期的“教师育人”理念,“立德树人”“协同教育”思想更能够体现出现代化教育发展理念的人性化与全面化。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德育教学内容,能够在不断建设具有教育指导效用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激发高校教师的上进意识与能力提升的积极性;能够在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水平与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同时,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育德能力的现代化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