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伴随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对象在知识能力上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但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每种改革都有其优势和领域局限性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尤为明显,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将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1]。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业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技术改革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进程[2]。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充分展示了它的技术优势,一是能够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尤其是通讯技术的优势,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知识检索的数量,并进一步缩小了教育教学的地区和院校差异,同时其生动性、易操作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总体学习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神经病学教学特点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问题,由于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的形态学变化形式多样,使得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难度非常大,进而也使得神经病学的教学活动成为内科系统教学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医学生通常对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3]。传统的神经病学的教学过程是以案例式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神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抽象和解剖病理学结构的复杂,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行为经常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方式上,学生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临床诊疗技能掌握水平低,学习热情不足[4]。近年来伴随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神经病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开始被广泛的加以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教师们普遍在探索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知识向技能的快速转换。这其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微课教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微课教学与混合式教学
1.微课最早是由美国的David Penrose 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在线教学活动(或移动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便捷的获得教育资源,它借助主流媒体来进行便捷快速的知识传递,尤其是在教育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其教学形式更加精美流畅[5],微课具有知识精细,解析清晰;形象生动(视频);内容完整,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通过各类通讯终端能够进行快速的传递,有效的突破了学习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中微课的直观性素材更是发挥了促进学生理解复杂知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积极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传统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混合式的教学平台,能够有效的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技术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教学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强调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它有效的兼顾了教和学的完整过程。一是学习方式的混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虚拟学习与实践学习相混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混合,这是教育技术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当下的“停学不听课”的教育背景下,更是快速推进了这种混合式的学习方式。二是教学方式的混合,空间上课堂与网络相混合,时间上完整性与碎片化相混合,系统性知识与小模块知识相混合,混而不乱,混合是创新教学空间和时间的要求,这其中线上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必备条件;线下是为提升线上教学后的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深度教学活动。此外在考核过程中是兼顾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过程性评估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平台的自动评价与教师的主观评价相结合;从整体上突出线上的技术优势,发挥线下的全面性保障作用。混合式教学是教育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技术性动力。
三、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神经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的原则。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教学中要保持好这种统一性原则。教师在线上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线下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并克服教学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问题,微课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利用其技术性优势帮助学生以更生动和细化的方式来理解专业知识,尤其是象神经系统疾病这种知识结构复杂、直观性差的学科知识,在经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处理后,很容易直观便捷的被学生所接纳,同时微课的开发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双提升的过程,教学相长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成果,这在神经病学专业教师的成长中显得尤为突出[6]。
2.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神经病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的“先学后教”,微课就成为先学的重要教学载体,在完成微课学习后进行教学研讨学习,课后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来巩固课堂知识,并可以进行自我测试,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
(1)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知识点具有碎片化和微型化的特点,同时神经解剖的复杂性和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使得这些知识很不容易掌握,但微课的技术优势使得这些弊端在微课上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被克服,在学生充分的线下系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微课对典型疾病进行强化学习(并满足见习需要),以面神经炎为例,微课中首先介绍了面神经颅内段和颅外段的走形和分布,通过生动的三维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解剖结构的认知基础,并演示标记出病变部位的解剖变化及临床损伤后的症状表现,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演示使面瘫的知识点变得直观易懂[3]。微课在具体知识点上的教学优势非常明显,尤其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这样的直观性差,理解难度高的专业课学习过程。同时微课设计中还构建了问题设置环境,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来对问题进行解答,这些问题都与线下学习相衔接,进而保证了线上与线下学习活动的连贯性。
(2)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中,以脑血管疾病为例,首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复习,完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教材和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病变前后脑血管的解剖病理变化过程,以微课形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形成一定的课前知识积累和预存部分学习内容的方向性问题,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病变的差异,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在病变上的不同等常见临床疾病的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通过从基础到临床,从正常解剖到病理变化,在到临床症状进行分层次性的讨论分析,这其中之前的线上教学通过直观性的教学资料(微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回顾以往的学习内容,而线下教师的讲解与讨论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诊疗性思维和辩证的看待疾病发展中的各类特殊性问题。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和临床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上有了很好地结合。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神经病学是由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和神经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临床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7] [8]。作为临床医学的基础性学科和常见病种,神经病学表现为病种多样、临床症状复杂,疾病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神经病学在临床教学上也是所有内科系统疾病中教学难度最大的一个知识体系。在以往的神经病学的临床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缺乏直观的形态学技术支持,教学形式枯燥、知识点讲解生涩,学生很难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神经网络知识体系和理解疾病病理变化过程的经验。伴随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有效的提升了医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认知水平,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尤其是微课在教学过程中规范、生动和标准化的图像介绍更是加深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线上教学的可重复性为学生渐进性的理解知识提供了可能性,网络资源的标准化设计能使学生很容易建立起统一的知识架构,通过微课结合线下的具体临床实践,使得以往复杂的疾病过程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能够快速的转化为具体的临床技能[9]。
混合式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它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理念结合的产物,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技术优势基础上,融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微课)于日常教学中,并充分发挥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医学教育这种相对依赖较多的形态学教学内容和实践技术来提升教育效果的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神经内科学临床教学的教学实践将有效的提升神经病学的教学效果,进一步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转化为实际的临床诊疗技能,进而实现优化理论教学的目的。该项教学改革还可以在相关的医学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为促进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