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原则探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二元制”
中国的“二元制”结构严重,当然教育的 “二元制”问题也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得高等公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程度,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高等公办院校中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手段的现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相应的物质保障。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本身性质和地位的尴尬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单一化、手段的落后化等教育资源更加匮乏。因此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存在着严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制”结构,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1]。
(二)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合理
高职院校自创办以来,在制定适合自身培养目标方面一味追求“应用型人才第一线”,为此,在培养人才中一味追逐一线“实操”人员,只重视“职业技能”而忽视了“职业素质”,无论是哪种技能型高职院校,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技能和实操”像幽灵一样盘绕在高职院校的上空,“社会需要什么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成了指挥棒,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及如何使得“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这是个无奈复杂的现实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是无需讳言的。首先,有些地方和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会定义为全校新生的必修课,但这种必修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开办“大班”集体授课或者“系系联合授课”,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阳光活动一小时”的课外活动课。其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院而存在,并且直接归校党委及行政部门领导,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隶属于基础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由于其地位上的限制,在教育的实施中就像“后娘不疼,舅妈不爱,姨妈嫌弃”的可怜孩子一样,高职院校不重视,家庭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重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原则
(一)目标内化原则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认为不违法、不违纪、不犯罪就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这种不透彻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被片面化、教育方式单一化。因此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准确将“守法”、“爱国”和“美丽”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让高职院校的师生都认识到“守法”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低级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则是,自觉“爱国”和使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人。
(二) 内容多样化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抽象的学科,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活动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单纯的依靠理论灌输,刻板讲解,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能积极主动的使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的避免刻板化、无味性,增加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在授课中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讲座形式、报告形式、演讲形式、辩论及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2]。或者可以通过校报、黑板报等专刊专栏、思政教育长廊等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方法融合化原则
首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教育相融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差,理解能力不是很好但是可塑性强,实操能力好,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上指导他们,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美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融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注意倾听学生内心的困惑,乐于为他们解疑答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善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时不可避免的要向其展现社会的阴暗面,教师在此时的引导非常关键,一定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含糊的指明对错,绝对不能让学生产生模仿负面行为的想法;要多展示社会阳光的一面,多从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如,使心理健康咨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节;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从而形成多主体、宽领域、复合式的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