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
一、新文科建设下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吴岩在2020年11月3日“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题讲话中,强调了新文科作为主要的软实力,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提供新内容、新思想、新帮助,是育人育才的主阵地。不同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的主战场,是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的主阵地,是形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守正创新,“没有守正,不知来路,没有创新,没有出路”。既要推进与其他学科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又要遵循传承传统,尤其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风云变化的世界大格局中,新文科需要肩负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硬形象的时代使命,让学生都能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
二、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新文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的有力支撑。新文科背景要求大学外语课程适应“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外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由2017版“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修改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同时对人文性描述扩充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课程需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情感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向明友指出,此处增加的核心通识课程,“进一步充实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整体提升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在体现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同时,回应了新文科理念”,并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诠释,“赋予了中国文化理解、对外传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等新内涵”。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普及率最高、覆盖面最广、受益群体最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守好课堂这一育人主渠道、主阵地至关重要,要在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术内涵、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这四个方面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可以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精准的认知,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使学生具备用英语介绍中国的能力,切实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多元文化互相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助力打造中国名片、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
三、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现存问题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好教材的现有内容,同时最大程度发挥其育人功效,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目前的聚焦点。然而,目前高校中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着以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为主,中国文化缺失的文化失衡现象”。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涉及的单元文化主题在选材和人物背景等方面大多数都取材于英美文化背景,虽在课后翻译练习部分增加了中国文化相关主题内容,但仍然难以摆脱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的局限,难以适应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要求。因此要将中国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专题任务型教学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授,提高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四、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立体化教学设计,打通教学全过程
教学设计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框架,通过打造中国文化专题任务型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闭环。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二单元“Loving parents, loving children”为例,通过多环节专题强化,将中国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在训练学生相关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国文化,提高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1. 名言分享;课前布置主题资源收集任务,邀请学生分享中国文化中展现父母与子女的仁、爱、亲、敬的谚语英译,教师结合当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主旋律做进一步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感知力。
2. 诗歌赏析:教师在导入环节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基于英译《游子吟》设计填空、猜词、角色扮演、诗歌赏析等任务型教学活动,利用中国文化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进一步激活学生对亲子关系主题的感知,同时加强对中国文化仁、慈、爱、孝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思考。
3. 主题讨论:课中从课文内容出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实际,讨论《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可行性;同时以《论语》《孟子》《中庸》中名言英译为例,结合思政素材、抗疫时事感人案例以及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关亲子关系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孝的含义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课后辅以孝道题材翻译习题,提高翻译应试技能,训练学生用英文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
4. 故事讲述:教师通过介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框架,选取几则同主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设置相关口语或写作输出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教师可做适当语言使用和故事情节展开方式层面的引导,通过专项语言输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手段,推动资源开发合力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多元化教学手段,同时加强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互学互鉴,整合优质资源,逐渐形成专题数字化资源开放库。《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对此做了进一步明确,“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精品课程建设”,强调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学习的无缝对接,促使课程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具体。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推动了教学模式革新,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在线教学应运而生,传统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师生在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这种新媒体教学也让教师得以充分利用音视频等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展现形式,学生也可以更加自主、广泛地进行主题学习和专门训练,打破单一的语言输入和训练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更加立体、多元化的中国文化教学可以深入大学英语课堂中。同时,针对目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思政教学探索尝试,应由出版社或专门机构牵头,组织主题讨论和专题资源整合建设,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相关材料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多环节使用,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公约数,打造中国文化专题数字资源,使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五、结语
作为新文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的思政育人阵地,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国文化教学上肩负时代使命,需秉持新理念,确定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积极主动创造性融入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借助新媒体方式设计立体化教学任务,结合优势资源,形成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的合力,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发声者,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