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的重要准则,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道德与法治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纯理论的政治学科,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仅仅是为了在笔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只一味填鸭式灌输教育。难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价值。如果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渗透至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可以丰富该学科教学内容,为其增添更多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知识点,为其教学铺设一条新道路,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于父母和教师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这个期间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界定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历和能力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素质也成为重要内容,因此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借助社会助于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够加深教育深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加强学科教师素养提升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和核心人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融入社会助于核心价值观,学科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加强自身核心价值观念提升,进而合理规划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出现的各类问题总结反思,累积更多教学经验,进而更好地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具备创新开放意识,能够积极参与教研沟通会议,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技能,深刻把握教学目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学科教师教学理念
首先,学科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纳入人文精神,知识和技能、价值观念以及情感和态度是新课标改革下课程目标设置的重要内容,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其价值观念科学塑造,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科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纳入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人文资源,吸收内化,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最后,学科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中纳入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而建立更为科学的价值观。
(三)加强学生实践学习
道德和法治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局限于课堂讲学,还要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一,教师在完成基本的课本知识讲解后,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现实感,是推动学生价值理念转化的重要桥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接受社会洗礼,进而逐步改善自我,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现阶段,初中生普遍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比如各个班级可以组织观看爱国影片,红歌演唱会、朗诵会、报告会等活动。第三,联系教育实际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开展相关调研考察和社会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我国国情,增加社会阅历,进而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科教师素养提升,创新学科教师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实践学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