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一、高校“体医融合”内涵
随着体医融合理论不断地构建与完善,主要衍生在社区体医融合和学校体医融合两个领域,相对社区领域而言,学校体医融合更加具有针对性,面向的人群比较统一,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场地建设的等方面,不像社区所涵盖的范围那么广,实践的难度相对较低,并且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不仅能够解决学生体质问题,促进学生健康,而且也为后期建立科学运动体系与观念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前提,在本文中我将学校体医融合的概念定义为,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医学相关知识以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增强对学生运动技能与方法、运动预防与保健知识的培养与传授,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安全化的运动体系,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预防慢性疾病,形成终身健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二、高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价值
预防,是公认的最有效的健康手段,将公共健康服务的焦点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向的主动健康干预,是实现健康中国最积极、投人产出比最高的手段。高校体育教育要深入贯彻《健康中国纲要》的基本理念即突出“治未病”的作用,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运动营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增加学生的医疗保健知识。将医疗的生理、生化等机能指标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发挥医疗的监督、指导作用,以确保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
三、高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制约因素
(一)“体医融合”思想认识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对《“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没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忽略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与医学学科的有效结合,导致无论是体医融合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是体育教育实践活动,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和推进。因此,作为重要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就不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具备体医融合知识素养的专业人才,使健康中国战略无法获得人才支撑。
(二)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缺乏与医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内容仍然延续传统的侧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学生接受的只是一般性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医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都缺少实质性进展。这样的体育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和体医融合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实质上限制了体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
四、高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策略
(一)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
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肩负着学校健康教育使命,在实现全民健身和在提高大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行为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所具备的健康素养水平对教育效果 具有至关重要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仅需要掌握相应的运动技巧、康复技能、健康知识及组织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包括体适能分析、运动处方制定、监测、评价等,还要主动促进体医融合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健康教育中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科学的体医融合教育模式,为保障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二)培养“体医融合”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要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必须从观念到知识能力上全面的更新和提高。要提升现代“体医融合”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尤其在高校“体医融合”教学中,运用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中华传统养生功法,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出发、科学的掌握体育健身知识和方法,促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及指导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能力,养成“体育科学健身”习惯,逐步培养成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考核评估方案
“体医融合”的环境背景之下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估工作方案,阶段性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在此期间需要采用数据指标开展教学论证活动,教学之前按照具体的要求合理进行学生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评,记录各种数据信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还需再次进行评估,按照学生的生理指标改善情况针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考核评价的工作中还需针对学生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评价,了解学生各种知识的学习状况,便于开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与协调工作,针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完善,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