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态化管理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正确认识”。结合四个认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背景下,走进学生,利用这个特殊时期,针对学生所体现出的心理特点和问题,积极去帮助学生,开展行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了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一、正确认识全球大势,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事件发生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无数英雄不懈努力下,国家防控得到全面控制。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的气魄,也是中国人维护世界和平安康的责任。中国在推动世界突发公共事件国际合作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在突发公共事件常态化的今天,高校要及时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将爱国的种子种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史书典籍、史传说、爱国英雄等,都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教材。而中国面对这场突发事件的阻击战就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例子。将英雄事迹传播,开展主题教育,将人民英雄展现给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好媒体教学途径,融入中国防控防疫故事,从思想高度,认识新时代中国。
二、正确认识新时代思想,树立道德榜样
特殊的春节,我们都被最美逆行者和抗疫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突发公共事件要取得全面胜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教育学生要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高校要将突发公共事件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利用思政理论课、形势政治课等有力平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国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就是道德模范。中华传统美德在这次突发事件阻击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都是这场突发事件阻击战的代名词,生动诠释了美德善行,这是新时代的精神缩影,是道德榜样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必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思政课教学最普遍、最常见的方法就有榜样教育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常态化管理背景下,道德榜样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范本,也将激励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指导着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更是诠释英勇奉献、责任担当的鲜活教材。
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防控常态化宣传
高校要深入挖掘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的宝贵精神和生动素材,让中国战疫故事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心灵最深处。血脉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高校团结全校师生,正面宣传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遵循相关文件精神,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领。结合本校实际,讲求宣传方式的适用性与针对性,必须凸显主体性,讲求防控的时效性。要求学生理性思考,尊重事实,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依托网络媒体,讲述“国士”精神等,将常态化管理宣传做到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切实肩负起常态化防控下的时代责任。
常态化管理的宣传需要全覆盖,学校公共区域、教室、宿舍都是宣传的主阵地。展架、海报、横幅等宣传要内化成思想的升华,让大家高度认识同一个空间,要有同一份责任,以身作则,共同维护学校防疫大局,将自身责任与国家使命联系在一起。
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高校要以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教育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学习,又要放眼长远,立鸿鹄之志的正确理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融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正确处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把理想抱负融入在脚踏实地学习中,不断奋斗。要激励大学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勤奋学习成为常态化管理下的常态,让增长本领成为走入社会的基石。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远大抱负并非来自自我想象,而是在大学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学习社会所需技能,逐渐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决不还”的远大志向。良好的习惯会让人自律自强,坚定目标,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陪伴我们终生”。
结语
常态化管理下,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引导高校规范学生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争取全面防疫常态化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