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间接引导实现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在从事班级管理、德育教育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行为不规范、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思进取的学生,这些学生会引起教师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利用和探索一些间接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比直接的说服和批评更为有效。根据我带班的实际经验和对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的探求,总结了一些间接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回避了对学生的否定,更加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以下就我个人的浅见谈几点间接引导的教育方式:
一、引导多数学生,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利用群体约定
在班级形成之初,教师不应在这个集体中只抓个别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首先帮助所有学生对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这些可通过品德教育课或组织班会以及平时的授课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其次吸引每位学生在情感上融入集体,对集体形成荣辱感和责任心,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如通过参加活动等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集体凝聚力形成时,群体规范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越来越有效,教师为班级成员提出规范要求,并制定出班集体的共同努力目标,这一目标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当一个小阶段的目标实现时给与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当个别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再出现时会受到群体的压力,这时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会得到体现,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约定性行为。当这些改变的行为受到肯定和鼓励时,他们会适应良好的行为,在集体的帮助下一些存在不良行为问题的学生会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
二、控制和把握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层次也不相同,有些学生品行观念较为成熟,而有的比较动荡,在这一关键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在这一时期,同龄人间的交往增加,因此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难免的。教师培养学生的择友观,帮助学生认识朋友身上的优、缺点,提醒学生如何学习他人优点而避免相互沾染缺点。教师可通过一些无形的手段来干涉学生对朋友的选择,如有些学生过度活跃,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教师应把他与性格沉静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形成性格的互补。实际表明,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除了有共同点而结为好友外,座位的安排等都能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一个爱迟到的学生和一个时间观念强的同桌或好友结伴,可能会逐渐改变迟到的毛病。此外,教师在分配小组、制定任务,学生在相互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行为相互影响。对于品德发展较为成熟、能够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帮助后进生,形成同龄人之间的行为引导。
三、教师要首先成为“学生”信赖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引导、教育、说服或批评过程中,如何做到更为有效,我认为要让学生感到对教师的信赖性,一些后进生,总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和他们是对立的,因此教育效果不理想。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关爱和理解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从来不是对立的,做到这些包括教师体现出的对学生真挚的关爱,教师处理问题时的公平与公正,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关注和倾听。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说服和教育。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理解。防止学生一犯错误教师就居高临下地批评指责或惩罚的简单做法。
四、认可学生的优点,树立起其自信
职校很多学生往往是在遇到问题时不是拿镜子照自己,而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他们总认为教师批评他,就是看他不顺眼。他们从没想过自己犯的错是如此令人气愤,如此不合规范要求。但每次详细分析他们,又发现其实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这就更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影响力。试想一下一个学生知道他在教师心目中是个差生的话,那很自然他就对自己没信心,对教师也会有偏见。教学中常见学生由于某种“不给面子”原因而对某位教师不满,进而对他的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还会对教师采用对抗方式。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实事求是,以正面评价为主,要敢于对学生进行正面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可以说,职校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把优点扩大,让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好。对学生行为的转化给予不断的鼓励,鼓励与肯定胜过批评与惩罚,使学生身上一个“点”的优秀扩大为一个“面”的优秀。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就能够逐渐规范起来。
这些间接的引导学生的方式,看似无形,实际上在转化学生行为上却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存在的问题会逐步解决。当然,这里所说的间接引导不是对直接的批评等教育方式的否定。而是把间接的引导和直接的教育手法配合实施,两者相互运用,把握其中的分寸,定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严厉的批评指责也许能在短期内规范学生的行为,但在教育思想上很难得到学生的“内化”理解接受。教师应不断地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