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论隐性语文课程对儿童文学课程的作用

2024-09-02教育论文
隐性语文课程的定义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体课程,它们是整体课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其外延和内涵都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第一,隐性课程体现

隐性语文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体课程,它们是整体课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其外延和内涵都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

第一,隐性课程体现着教育的属性,是目的性,意图性和预期性的教育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有非预期性的一面,但因为经过了教育者的规范计划,蕴含了教育者主观目的和意图,它的可预期性也是明显的。

第二,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是隐性课程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状况,学生在隐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性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施加的教育影响。

第三,隐性课程以非学术性知识为主,但也包含学术性知识。人的学习是一种伴随终生的不可割裂的整体行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很难区分知识获取的地点,也很难区分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在隐性课程中习得的。

综上所述,所谓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规定的传统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性环境和进程。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在不同的具体学科课程教育中,又显示出不同的学科特色。隐性语文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语文特色。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隐性语文课程是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

儿童文学的定义

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密切相关,同时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这样几层意思: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儿童文学的范围

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两者之间有着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例如,由于古代缺乏对儿童特点的认识,所以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文人(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而现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古代儿童文学常常是儿童教育的直接工具,并以儿童识字启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而现代儿童文学则首先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需要创作的。因此,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范围,与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以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为例,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作品:

一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植根与民间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它同样也为历代儿童提供了精神食粮,像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等。

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宋代朱熹《小学》的《外篇》、清代程允升的《幼学琼林》等等。

三是经过专门编篡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作品,如《千家诗》、《神 童诗》等。

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如一些长篇名著中的精彩章节,像《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武松打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等,还有《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富于童趣和幻想色彩的故事等等。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凡是符合前述儿童文学概念及其含义的作品,都可列入这一范围。

隐性语文课程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 为儿童文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一致性或普通规律,也就是文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例如,从文学的基本特征看,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都是通过具体生幼的形象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社会人生状况,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并打动读者的;从文学所运用的材料看,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以语言为物质材料,都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这些普通规律,是普通文学理论所要研究的理论课题,也是隐性语文课程的范畴,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教材资源。

有人曾提出一种说法,说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它虽然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但其实是很不严密的。今天,进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许多作品,当初并非是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尤其是那些文化遗产。

首先,例如许多的民间童谣组品,都曾经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为历代儿童所接受和喜爱。成为儿童文学教学的教材资源,前面提到的《牛郎织女》、《田螺姑娘》、《老虎外婆》就是如此。

其次,如宋代朱熹《小学》的《外篇》,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的《龙文鞭影》等等,这些读物中的故事多取材与历史,主要是围绕着伦常道德,作为事例榜样讲给儿童听的;也有一些是启发儿童智慧的聪明孩子的故事,都成为儿童文学教学的教材资源。

再次,一些诗歌作品中有一些语言浅显,音调优美,内容也颇适合儿童特点的诗作,也成为儿童文学教学的教材资源。

最后,一些长篇名著中的精彩章节,像前面提到的《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武松打虎等等,这些作品都曾经被当时和历代的许多儿童读者据为己有,成为儿童文学教学的教材资源。

二、 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语文教师的渊博学识与技能,丰厚的文学素养,教师的平等宽容等都是及其丰富的隐性语文课程资源。它们的表现是隐性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建构。

笔者曾从事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常常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文学修养带动学生以教材为基点,进行高品位的拓展性阅读,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感受文学之美。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入角色,随情而发,使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较强的语言感染力,使学生“披文入情”,体验、领略儿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例如,在进行儿童诗《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时,用活泼、轻快、明朗、坚定的语调范读全诗,收到“披文入情”的效果。以此诗填词谱曲的抒情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流行于五六十年代,为当时的青少年所喜爱。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流畅自然的韵律,表现了少年儿童于碧波荡舟之际的轻松愉快的心境情绪,反映了新中国年轻一代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诗中对海面、阳光、小船、波浪、绿树、红墙对描绘,虽仅是写意式的几笔勾勒,但与抒情内容但格调和色彩交融在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每节末两句的间隔重复,进一步强化了全诗轻柔舒畅的主旋律。

结    语

隐性语文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注重学生人格、情意的熏陶、感染和培养,在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提倡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背景下,以其自身突出的育人功能和特点,引起了语文教育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尽快把已经意识到、重视到的隐性语文课程开发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的作用,实现课程的最大效益,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