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传统名篇课文的另一种解读

2024-09-02教育论文
《小摄影师》是一篇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典范课文,我在反复研读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是一家杂志社让这个小男孩打着少先队员的幌子,欺骗了高尔基。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有一名少

《小摄影师》是一篇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典范课文,我在反复研读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是一家杂志社让这个小男孩打着少先队员的幌子,欺骗了高尔基。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有一名少先队员要给他们办的墙报上登一张高尔基的照片,我们知道,见名人是很难的,尤其是高尔基这样的名人就更难。但这名少先队员就很有办法,用了个扔小纸团的小伎俩,没想到歪打正着,高尔基一看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就感动了,不愿见记者的高尔基,让这个小男孩进来。

让我们详细分析高尔基受骗的经过。

 一,含糊其辞。先看小男孩扔给高尔基的小纸条上写着什么,“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是哪所学校的?是列宁格勒的学校,还是在莫斯科郊外的学校,还是其他地方的学校。“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这期墙报的内容是什么?和高尔基有关系吗?是办了关于高尔基的一期专辑吗?如果是关于高尔基的专辑的墙报,有照片,有内容,倒也相得益彰。问题是只有照相,不言内容。本来见高尔基很难,为了一期墙报,而去给高尔基照相,这也太勉为其难了吧。难道高尔基能为自己上了小小的学校,小小的孩子办的一期墙报而沾沾自喜吗?少先队员含糊其辞,不说明白,而且直奔主题——照相,这是杂志社的第一步,——哄。

二,金针暗度。我们看小男孩进了高尔基家以后干了些什么,“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表明他平时根本不认识高尔基,忽然今天眼前突现一尊只闻其名不识其人的大佛,真有点不知所措,“只能咧开嘴笑了”避免当时的尴尬。小男孩照相时,“摆弄了很久很久”,不是小男孩认真对待这件事,而是他根本就不会照相。为了不让名人高尔基先生拒绝杂志社记者的到来,必须留下后路,“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表明小男孩这时黔驴技穷,在不能表演下去了。哭的原因也很简单,——“胶卷忘在家里了”也不问高尔基先生有没有胶卷,就一溜烟跑了。我们尊敬的高尔基先生趴在窗子上只是喊:“我这儿有胶卷,我这儿有胶卷。”你看他头也不回的跳上电车扬长而去,这哪里是给高尔基先生来照相。害得高尔基先生到晚上还念念不忘:“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是第二步——装。

  三,抽梁换柱。有了没有胶卷的借口和高尔基同意照相的理由,真实人物登场了,他就是杂志社的记者。今天已经把高尔基先生的胃口吊的十足,杂志社也想把照相的事乘热拿下。于是乘着黑夜,派人前来。但是这名记者的浑水摸鱼,没有成功。吃了高尔基的闭门羹——“我很忙”。这是杂志社的第三步——骗。

   课文如果只写到小男孩跳上电车以后,再没有下文,我们也还无话可说,只能认为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小男孩没带胶卷没有照成的平常小故事。但要命的是当天晚上一家杂志社的记者也要给高尔基照相。为什么不是采访的?为什么不是做客的?偏偏也是一个照相的,这难道是一个巧合吗?我看未必,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难道不检查一下相机,不用高尔基的胶卷,难道不会回去取上胶卷二进宫?高尔基已经答应照相了,还在乎一点儿胶卷?到了晚上,高尔基一直在等小男孩,但来的是一位杂志社的记者,这名记者为什么在晚上来,不在白天来?小男孩为什么再没有来,我想一定是这家杂志社精心设计的骗局,让小男孩出演的一处小闹剧——就是为了让杂志社的记者给高尔基照相。杂志上有高尔基的照片,不管是封面还是内文,都是可以的。我以为小男孩的照相机

里一定有胶卷,说没有,只是給记者的到来制造口实,留下余地。而且他以后一定也不回来,因为他的到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记者的到来铺路。可能连少先队员也不是,出发前一点儿准备也没有,老师同学不检查一下他的相机。这可多么不容易,是给高尔基照相呀。这次机会失去,可能就再没有了,小男孩就不知道珍惜吗?只有一种可能,他根本就不是给高尔基来照相的。

 

                       神奇的小凡卡

  

    《凡卡》这篇课文,当年我还是小学生时,读了这篇课文就感觉到凡卡这个小孩子不一般。今天,我又教了好几遍凡卡了,还是觉得这个小凡卡了不得。

    凡卡只有九岁,就被爷爷送到鞋匠那儿去当学徒,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凡卡的家里很穷,凡卡肯定没有读过书。九岁已是读书的时候,但是,小凡卡只能去当学徒,要是家里情况好的话就不会去当学徒而是去读书。

    一,凡卡和爷爷的关系。凡卡是爷爷的亲孙子,还是爷爷拣来的弃儿。文中没有交代,我们对这种关系只能姑且听王。从文中我们只能有一句‘‘我没爹没娘,就只有你一个亲人了’’爷爷只是一个老更夫,文中也没有写凡卡有奶奶,我们可以肯定,爷爷只是一个老光棍儿,凡卡没爹没娘他们是到外乡谋生,还是什么原因死去文中也没有交代,确切的说,凡卡没有回忆出来,我没可以肯定凡卡只是爷爷拣来的一个弃儿。因为爷爷连他自己生活的也很困难,只能把九岁的凡卡送到鞋匠那儿去当学徒。因此,凡卡就压根儿没有念过书,根本不可能长篇大论。

二,写信经过。凡卡在信中给爷爷介绍了自己在阿里亚希涅家作学徒的时候的悲惨生活,莫斯科作为大都市的情况。他边写边回忆自己乡下的生活情景。比如砍圣诞树,读完信,确实使人感觉到情文并茂,反正,我每读一次都是感叹亦嘘唏的。接着,我们不禁要问:这使凡卡写的吗?这是连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的乡下孩子能写出来的吗?人们过着苦难的生活,没有机会受教育,没有机会受教育,哪能写出这么感人的信来?作者原意是要通过一个乡下小孩子的眼光来反映俄罗斯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只要是穷人,就改变不了苦难的命运。这一点,我们好理解,但这封信的作者实在太离奇了——小凡卡实在太小,根本没有念过一天书,生活阅历还浅,他还不可能这么深刻的表达。如果他是对一个人面对面的讲述,则可以另当别论。但是《凡卡》即使世界名篇,又是传统教材,我们接触了几十年,小时候读者《凡卡》,感觉到这样一个小男孩太厉害。今天,我又教了十几遍《凡卡》,只能感觉到小凡卡太神奇——无师自通写长信而且信的内容挺能打动人。我们中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我这样理解,是我的理解偏差也未可知。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