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情感教育的融入探析
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之一,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语文除了能够给学生知识外,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初中生正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方面身心的发展还不够健全,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世界里学习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学习,更加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1]。然而,现实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只重视知识体系的教授,这使得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那么,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在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首先在学生面前树立美好的形象,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教师,进而喜欢语文课,再加上教师妙趣横生的授课技巧让学生真正感觉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比如,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批语不能是严厉生硬的,要是充满情感的与学生的一种交流,即使学生做的并不怎么样,讲课的时候教师也要尽量以温柔的口气同学生交流,比如在讲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经据典,给学生们列举古今中外文人雅士关于赞美春天的词句,也可以让学生们站起来说一说他们眼里的春天,这样学生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春天美好的景象,带着这种情绪来学习课文,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那么对于课文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2 持续转变课堂管理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
传统的课堂管理是一种专制性的管理模式,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的形象,学生们都很害怕教师,上课的时候学生不敢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其实这样往往教学的效果不会好。这就要求教师们要逐步转变课堂管理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肯定他们,少批评指责他们,增强学生们的自信,要知道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总是一味的指责学生的缺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对任何学科都提不起兴趣,认为自己没有学好知识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2]”。比如,有的学生比较马虎,平时作业和考试中经常出现错别字,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的批评他,而不是循循善诱的教育他,那么就会使这个学生更加的粗心,甚至最后可能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遇到此类学生,教师先要充分肯定他好的方面,再把他不足的地方指出来,让他慢慢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
3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本质,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
由于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多,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关心别人的意识,自私自利的意识比较明显,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载有丰富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优秀的文章所传递给后代的除了严谨的修辞、唯美的意境之外,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教育素材,其中不乏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形成丰富情感和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案例。比如,我们在学习《祝福》一文的时候,“祥林嫂”作为文中的一个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但周围的人对祥林嫂的冷漠和无情加重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文中有这样一段: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筷子时, 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由此可见,虽然祥林嫂按着规矩捐了赎罪门槛,但依然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这种现实使得祥林嫂感觉到了人生的绝望和悲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来告诫学生们,我们需要平等的看待周围的所有人,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贵,要真诚友善的对待所有人。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阶段越来越重要的内容,而且只有具备丰富、正确情感观念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说,我们有必要把情感教育列入语文教育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协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比例,不能顾此失彼,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