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论文发表

文心期刊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期刊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浅谈结课技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9-06教育论文
问题一.由深入浅 层次不清童话的最大特点是丰富的想像,《七颗钻石》的语言简洁、生动,在童话的结尾“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问题一.由深入浅 层次不清

童话的最大特点是丰富的想像,《七颗钻石》的语言简洁、生动,在童话的结尾“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但童话到这里似乎还没有结束,请发挥你的奇思妙想,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

这一结课,教师试图以续写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也是一般童话教学的常规结课方式,但从效果上看收效甚微。

在之前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两探主题,已经深入地理解了作者。通过这一个充满了爱的温情的童话告诉同学们的是爱在小姑娘一次次的给予中一步步地升华。在同学们之前的热烈讨论中,学生已经读懂童话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续写结尾作为本课的结束,已经对童话有了深入理解的学生不仅没有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进一步地创造性思维,反而被续写结尾拉了出来,使教师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这一续写成了脱离教学过程的“续貂”。

策略一.承前启后 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的结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到了结课,也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发展到了该告一段落的时候。结课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要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结课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使结课与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例如,《七颗钻石》的结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以下画面,你有何感受?

[播放《让世界充满爱》视频,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贫困山区孩子们艰难辛酸的生活,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帮助他们]

师:“爱心是大海里的一艘船,带你到达理想的彼岸;爱心是春日里含苞的花蕾,让你看到无穷的希望;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愿爱心这颗种子,在你们心底慢慢发芽、长大。”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爱心天使,让世界充满爱。请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编写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下节课进行讲故事比赛。

结课的作用,不仅仅是巩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通过结课对已学过的知识与课文内容,不再停留在原来掌握的水平上,而是有新的认识与突破,达到一种新境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童话主题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走入生活,由文学到生活,自自然然地跨出一步——让学生通过视频看到贫困山区孩子们艰难的生活,再来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我该如何做?此时的学生们不知不觉将小女孩的博爱精神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童话的德育美育在老师这看似不经意地一引中在学生的心田播洒下了爱心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必将开出美丽的花。

问题二.画蛇添足  淡而无味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课后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我想发明创造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说明文,这一结课,表面上看既与文章联系很紧密,又重视了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渗透——将文中学到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甚至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实细细想来,这个“你想发明创造什么?”的问题既大且空,学生泛泛而谈,老师草草了事,是一个典型的无效问题,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让人回味,这一结课自然也是无效的了。

策略二.巧妙激趣  余韵不绝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尾声以结束一篇之曲,须是愈著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戏曲创作如此,教学结课也应如此。演戏要把好戏放在后面“压轴”,高明的教师常把最重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好的结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

结课还要特别注意韵味,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而让人回味、深思。古语“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指这种情况。所以运用结束技能时,语言要富有深意,富有启发性,富有开拓意识,甚至有一些含蓄,给学生留下深思和探索的空间。表面上看课程结束了,但课内所学的内容,却仍在学生头脑中盘旋,久久不去。

例如,《孔乙己》的结课实录:

师:孔乙己有脚吗?

生:(愕然)有啊!

师: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开去的吗?

生:(肃然)他是用手慢慢地“走去”的。

师:(一词一顿)课讲完了,孔乙己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是用脚走开的吗?不!是用手。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好用一双手走了,悲凄地、艰难地走了,走出了读者的视线,也走出了生活的舞台。

(讲到这里,教师将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擦去,留下一片空白。)

这样的结课既震颤人心,又令人警醒。那股潜入人心的苦涩情味,是对人物的同情,还是对社会的控诉?让人久久难以排解。孔乙己的形象也便走进了学生的心坎,成为学生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教师最后对“孔乙己”三个字的一擦,巧妙地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蕴含着多少画外音!多少感悟尽在不言中。

问题三.脱离文本  过度拓展

案例3——例如《越巫》的结课:

1.情境:人生ABC

(旁白)一封奇怪的信(具体内容略)

读完了这封信,主人公有些犹疑,不知该怎样做,同学们你认为主人公会怎样做呢,请谈谈你的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请老师做嘉宾,评点同学们的回答,作为专家指点,教师作适当归纳并过渡,主要针对此类现象的欺骗性]

这一结课,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但实际课堂效果与教师设想的大不相同。究其原因:《越巫》是一篇文言文,而人生ABC的情境与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没有太大的关系,恰如于漪先生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为主题相似就把它们这样硬凑在一起,只是为情境而情境,设计不合理,更谈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提高了。

策略三.立足文本  学以致用

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并且要紧扣教学中心。但结课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要注意把课内外沟通,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里去学习,使之学以致用。但开放不等于随意,拓展也不意味着简单的资料罗列,更不意味着对文本的放弃,对内容的曲解。并不是一切结课都非要联系实际不可,教师应在灵活多样的原则下,尽量通过结课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掌握学过的知识,学会运用。

例如,《越巫》的结课:

《板桥三娘子》和《越巫》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异同点呢?请选取你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先前的学习和后继的学习之间,其相同、相似、相关的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拓展。所以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能为求开放和拓展而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无度延伸。

结课的作用,不仅仅是巩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通过结课对已学过的知识与课文内容,不再停留在原来掌握的水平上,而是有新的认识与突破,达到一种新境界。

古文学习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越巫后,再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以板桥三娘子的短文作为拓展与迁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了。

文章评论

客服在线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日 9: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