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养成,少限制,用热情融化冷漠——也谈语文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一、教师应帮助学生走出冷漠,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热情奔放的。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感染学生情感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教师的情感。如果你从抬腿迈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了课堂:讲析教材时,你陶醉于字里行间;提问问题时,你洞悉学生的心灵深处;参与学生活动时,你忘记自己的年龄与身份 …… 学生的一颦一笑,都能引起你的强烈共鸣,你会时时为学生的成功而欣喜,你会常常为学生的失误而惋惜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他是你关注的焦点。试想一下,学生还会对学习那么冷漠吗?
其次,教师在生活中也应该是热情奔放的。教师的价值取向和生命追求,不但在课堂上影响着学生,即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你读起书来手不释卷,探究问题追根溯源,与人交谈博古通今,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你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就燃烧到那里。这样的生活状态,无疑会在热爱生活、发奋求知、敢于担当、积极进取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后,教师在前途理想上更应该是热情奔放的。教师不但要在教学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上充满热情,在前途理想方面,更应该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只有教师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充满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影响和激发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远大的理想,才是激励学生不断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但是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目标所鼓舞的学生集体里,才能体验到这种道义上的满足。”
二、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一是遇到问题必须查资料的习惯。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有些问题仅靠“思考”是很难得出结果的。要养成遇到问题查阅资料的习惯,因为查阅资料的过程往往比靠别人直接给出答案要曲折一些、困难一些,因此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并且查阅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能遇到更多新的问题,得出更多新的结论,修正更多固有的答案。它就像滚雪球一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收获往往要比你查阅资料之初所预料的多得多。
二是阅读必须动笔墨的习惯。只有处于思考状态下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而“不动笔墨不读书”,正是强化在阅读时必须思考的重要保证。动笔墨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要想动笔墨就必须思考,一旦思考,就有东西需要记下来。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它提高的远远不止写作一个能力,它还能促进你勤于阅读,促进你勤于思考,促进你观察、体悟并热爱生活。有阅读和写作相伴的人生,是充实而智慧的人生。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要将眼光只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因为,不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而且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想很好地获取知识也是不可能的。
三、家长和学校应多加配合,还给学生应有的权利。
首先要还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很多家长和教师是限制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他们大多数情况并不是担心学生读了有害的书籍,而是担心学生读了与学习无关的书籍而影响了学习。其实,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但不能影响学习,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有裨益的。课外阅读,既是思考之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加速航行的风。让每一位学生都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海洋的勇士。
其次要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目前的课堂,在发挥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新课改提出将课堂还给学生,并非是只将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更应该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请看当今教学,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个个问题的设定,一个个“标准答案”的限制……都无时无刻阻碍着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学生的思维按照设定的目标走下去。在这方面,有些家长,特别是那些似乎“懂”点教育的家长,往往也充当了教师的帮凶。
总之,学生学习语文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假以时日,学生的学习愿望一定会被激发,学习主动性也会增强,到那时,相信学生成绩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