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品教学课内丰富与课外的拓展延伸
新一轮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除了在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体现出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和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德性素质,是个人情感体验、判断推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一种人格精神—即“德性之知”。这正是表现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是我们教学体验中的目的观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途径去落实思品教育理念的转变,思品教学落实到课内的丰富与课外的拓展延伸中去。
一、找准位子,乐做学生朋友,融入学生集体
新教材不是把学习内容硬塞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口气,从学生的立场进入求学过程,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吸引学生进入到教材中。我在教学七年级思品第一课“新天地 新感觉”时,就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设计问题:1、上学报名那天你是一个人到校的,还是家长送来的?2、到学校大门口时你看到了什么?当时就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一人执笔,代表发言。第二步,老师引导有序的总结,形成一篇优美的小短文。我就是以学生的口吻说出了开学那天的真实感受,迎来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二、推行班级文化,突出对学生文化的尊重。
新教材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充足表现自己的空间,继而取代传统的成人文化。比如老师的那些成人独白等。让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体会到是写“我的”,有“属己感”和“舒适感”,站在学生的角度品味生活和文化,讲述的是“初中生自己的故事”。用他们喜欢的,他们自己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便于他们接受。开学第一课推行学生喜欢的师生问候方式,学生喊“坐下”后,老师开始问候学生:“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并击掌三下,营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接着调整坐姿,整理衣冠。从心理上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推行三个“不要吝啬”,即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掌声,不要吝啬赞美。遇见老师同学要微笑,听到老师精彩的讲演、同学们满意的答题要鼓掌,同学们的美文、书法、朗读,要学生学会品评,还要有深情的赞美,这样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同学们更加团结了,班级气氛更加活跃了。教材中讨论的内容,翻版成情景剧,让学生上台表演,身临其境,领会深刻,自然而然就记得牢了。这是思品教学功能观的转变之一。
三、 完成学生身份转变,培养学生成熟感、成就感。
传统的德育课程把学生当成“受教育者”,把教材当成社会(教育者)安排给他们的,必须接受的对象。这种理念不利于从内在动机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时要完成学生身份的转变,即把“受教育者”转变为“求学者”,把教材看作是求得启示,获得帮助的学习场景。在第二周,我问学生:大家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不看书上的内容,自己总结,请同学们帮你解决。同学们纷纷举手,答案相当不错。然后指出,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锦囊妙计”。只要我们肯向别人请教,很多问题都会解决,同时肯定献计献策的同学,他们比小学时更加成熟,能独立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种成熟感和成就感,中学生身份转变就很自然了,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我是一名中学生了!”。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做好课内与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热爱这门学科。
随着人本教学理念的推行和深入,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已不是光喊在口头上,而要教师在设计教案教法上去做文章,这样的课程才会让学生有兴趣、有热情去学。利用学校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学生把现实中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自己接触的教材内容做衔接;去把教材中的理论到现实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举办辩论会明确辩论主题、紧扣辩论观点;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课本知识利用写广播稿的练习,搜集播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引导学生如何去着眼“社会”这个大群体。授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小调查,向他们的长辈了解他们的学生时代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当时经济收入、国家建设的内容。有一个学生,他写道:“父辈们上学用脚走路,最远的有四十几里,农民忙活一年,除上交集体以外,所剩无几。哪家有个自行车、缝纫机、戴得起手表,已经是很富裕的家庭了。现在义务阶段的学生免交学费、农村合作医疗等富民政策的落实让家乡的洋楼如雨后春笋。这些变化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自豪。”这样,本节课的重点就突出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这样的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搜寻课本中的问题的答案,远比老师的灌输要接收的轻松牢固。我个人认为,老师要放得开手、相信学生,这是新教材要下大力去研究的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上所述仅为我个人从事思品教学的一点浅显认识。作为思品老师,引领学生思想健康发展,人格进一步完善,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同学们的思想更超前,行为更文明,人格更完美。